主持人 天津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 李娟: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邀请到市发展改革委副局级领导白向东先生,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二级巡视员穆欣全先生,市交通运输委党委委员、市港航管理局局长王洪海先生,市金融局副局长王镇先生, 市商务局副局长何智能先生,为大家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9年以来的成效及下一步工作思路举措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所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白向东先生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9年的进展成效、以实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行动为引领的未来工作方向和思路举措的有关情况。
市发展改革委副局级领导 白向东: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下面我向大家介绍我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情况。
大家知道,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也是新时代第一个区域重大战略。战略实施9年来,天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及“十四五”实施方案,加快推进“一基地三区”建设,以强烈的机遇意识和主动精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在津沽大地生动实践、结出硕果。
一是产业协同迈出新步伐。牵牢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与国家部委、央企、大院大所和京冀两地紧密合作,精心打造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中关村科技城等重点承接平台,中海油、中石化、360科技等一批央企和高科技企业在津布局,中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天津基地、通用集团机床装备总部等一批高质量项目落户。三地联手打造的生命健康产业集群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二是科技创新协同取得新进展。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布局,10家“国字号”创新平台在津建设。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等一批研发机构落户,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设立运行。依托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发展技术转移机构143家,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汇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我市参与开放共享的大型科研仪器达2425台套,年服务京冀企业2000余家次。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协同实现新突破。持续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京唐城际、京滨城际北段等建成通车,津兴铁路全线铺轨,初步实现京津雄核心区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1.5小时通达,同城化效应更加明显。全面推进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建设,环渤海内支线运输辐射环渤海主要港口,2022年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100万标准箱。启动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前期工作,建成后将具备年旅客吞吐量5500万人次能力。
四是生态环保协同取得新成效。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全市PM2.5平均浓度从2013年的96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的37微克/立方米。与河北省签署实施三轮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引滦水质明显改善。大力实施“871”重大生态工程成效显着,绿色生态屏障区内蓝绿空间占比超65%,12条入海河流水质保持稳定消劣,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大幅提升。
五是公共服务协同实现新提升。深化京津冀社会服务领域合作,让协同发展成果更广泛地惠及三地人民。北京师范大学与天津师范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学科建设、教育培训等一批合作项目。京津冀异地就医门诊联网直接结算覆盖我市的医院数量增至1146家,269家定点医疗机构开展异地就医门诊慢特病直接结算。实施京津冀跨区域养老机构运营补贴拨付政策,三地老年人跨区域养老的便利性不断增强。三省市专业技术职称资格、高端外国人才资质等实现互认。
六是体制机制协同积累新经验。三地签署《京津冀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和商事制度、监管执法、政务服务、跨境贸易、知识产权5个重点领域合作框架协议,155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通武廊”开展“小京津冀”改革试验,在社会管理、司法行政等领域签署实施90余项合作协议。三省市人大常委会协同立法保障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9年来取得的成绩,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指引,充分证明了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英明正确,必将激励全市党员干部群众进一步坚定信心决心,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天津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十项行动”,其中第一项行动就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行动,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高度重视。我们将立足新阶段新任务新要求,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密切与京冀协同联动,深度融入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全力推动重大国家战略向纵深拓展。
一是推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走深走实。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超大城市演进规律,牵牢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以来津企业更好发展为目标改善软硬环境,让企业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构建载体先行、示范引领、全域承接新格局,续写京津“双城记”新篇章。全力服务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
二是推动“一基地三区”建设走深走实。深刻把握“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的科学内涵和内在联系,强化制造与研发联动,促进港产城融合,增强金融创新运营实力,构建改革开放新优势,在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彰显引领作用。
三是推动重点领域协同走深走实。在基础设施同城化一体化方面,统筹推进京津冀交通、水、能源、新型基础设施互联成网,建设同城化、一体化、智能化管理运行体系。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融合方面,加强区域产业链合作,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推进人才一体化,形成高效协同、优势互补的融合发展格局。在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方面,提质建设环首都绿色生态屏障,强化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生态支撑。在社会政策和公共服务协同方面,增加优质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协同惠民水平,共同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协同发展环境。在区域改革试点示范方面,深化“通武廊”改革试验,打造“京东黄金走廊”,积极融入通州与北三县一体化发展,着力破除制约要素自由流动的显性隐性壁垒,深化系统集成改革,为协同发展探索路径、提供示范。
我就介绍到这里,希望各位记者朋友一如既往关心关注和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白向东先生。下面,请穆欣全先生介绍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产业协同发展的有关情况。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二级巡视员 穆欣全: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按照议程安排,我向大家介绍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和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有关情况。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京津冀协同发展“2·26”重要讲话九周年。9年来,天津工业战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主动融入其中、服务其中、受益其中。
一是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立足“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构建以智能科技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超过2.1万亿元。坚持高端化发展,拥有151家国家级创新平台,其中全国重点实验室14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8家,亚洲最大自航绞吸船天鲲号、半潜式钻井平台、高镍基合金油管等一批“大国重器”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推动12条重点产业链提质增效,获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通报表扬;建成7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位列全国主要城市第三名;成为国家制造业领航企业评定试点省市,累计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28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94家。推进智能化升级,成功举办六届世界智能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发来贺信,累计签署合作协议702项,协议投资额5438亿元,以会兴业成效显着;出台全国首部促进智能制造地方性法规,设立百亿元智能制造专项资金,支持8批项目3000个,创建300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加速绿色化转型,出台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天津石化、新天钢入选国家首批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国家级绿色制造示范单位预计达到150家,保持全国前列;规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水重复利用率位列全国第二,主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全国领先。
二是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纵深发展。完善推进机制,三地深度参与并推动出台了国家层面京津冀产业协同方案;工信部去年与我市签署部市合作协议,支持天津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我市牵头与京冀签署两轮产业合作备忘录,形成“国家+部市+三地”推进体系。牢牢把握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对接龙头央企和北京头部民企,一批标志性优质项目落户我市,支撑经济运行稳步回升。中石化在南港建设120万吨乙烯项目,带动下游新材料产业发展;通用技术集团机床二级总部落户天津,打造工业母机国家队;联想在津布局信创产业总部和生产基地,整机年产300万台。2022年,北京企业在我市注册落地工业项目230个,总投资1271.5亿元。持续加强重点产业对接合作,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产业合作样板示范。六大海河实验室汇集了一批以京津两院院士为核心的顶级科研团队和两地高校、企业优质资源;军事科学院陈薇院士与康希诺合作开发我国首个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三地共建的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京津冀区域发展指数达到138.9,比2014年增长近40%,协同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项目招引再加力、产业协同再深入、联动机制再完善,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走深走实,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主持人:谢谢穆欣全先生。下面,请王洪海先生介绍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交通一体化推进的有关情况。
市交通运输委党委委员、市港航管理局局长 王洪海:各位媒体记者朋友,大家好!按照会议安排,由我代表市交通运输委发布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情况。
一是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深入推进。颁布实施《天津市推进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条例》,建成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在全国率先批准建设港口自动驾驶示范区。天津港集装箱航线达到140条,2022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100万标箱,全国排名第六、全球第八;海铁联运120万标准箱,位居全国前三,实现历史性跨越;中欧班列年运量突破9万标箱。海港口岸通关效率位列全国前茅,东疆成为全球第二大飞机租赁聚集区和全国最大的租赁飞机资产交易中心。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排名三年跃升10个位次。出台《天津市航空物流发展“十四五”规划》,顺丰丰泰航空产业园投入运营,建成航空物流中心。
二是“轨道上的京津冀”初具规模。在京津、京沪、津保、津秦等高铁城际基础上,2022年12月30日新开通京滨城际北段、京唐高铁,高铁城际里程达到410公里;铁路总里程1468公里,路网密度全国第一;初步实现京津雄0.5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1.5小时通达。
三是区域公路网基本建成。津石、塘承高速等全线贯通,建成津围北二线等普通公路省际接口路,与京冀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接口分别达到16个、31个,高速公路网密度居全国第二。
下一步市交通运输委将全力以赴实现“五个突破”:
一是在发展港口经济上实现新突破。加快天津港总体规划修编,明确港区功能定位、临港各片区产业定位。全面落实“十项行动”,研究制定我市促进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航线网络布局、强化津冀港口协同、推进智慧绿色发展。积极推动邮轮复航试点,不断提高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的要素聚集能力和影响力。
二是在提升海空两港能级上实现新突破。实施航道提升等项目、海工装备制造基地码头(二期)工程等。加快集装箱码头大型设备智能化改造,深化5G、无人驾驶规模化应用。
三是在发展海铁联运上实现新突破。提升铁路运能,建成运营南疆铁路扩容工程,实施黄万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做强新港北集装箱中心站全国一级铁路物流基地,打造天津中欧(中亚)班列特色产品。
四是在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上实现新突破。2023年要确保津兴铁路建成通车,实现4条高铁通北京。
五是在建设互联畅通公路网上实现新突破。加快建设天津港集疏运专用货运通道,提升京冀出海通道便捷能力,新开工京津塘高速扩建工程。
主持人:谢谢王洪海先生。下面,请王镇先生介绍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的有关情况。
市金融局副局长 王镇: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专题座谈会,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2015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赋予天津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的功能定位,为天津金融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在中央有关部委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会同有关方面持续推进金创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
一、金融业整体发展持续向好
2022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2197亿元,同比增长2.4%,占全市GDP比重1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全市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4万亿元,存贷款加权平均增速8%,为5年来最高。2022年新增上市公司9家,处于增长最快时期,境内外上市企业达到90家。全市租赁资产规模超过2万亿元,占全国近三成,天津成为全球第二大飞机租赁聚集地和全国最大租赁飞机资产交易中心。全市商业保理资产规模超过2900亿元,保持全国领先。
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效明显
聚焦“制造业立市”战略,启动“产业链金融服务3.0版”,2022年末制造业贷款余额3160亿元,增速和增量均创5年来新高,重点产业链贷款余额同比增长超过40%,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增长26.7%。中征动产和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作为全国性的金融基础设施,2022年实现国内融资超过7.7万笔,融资金额超过2.6万亿元。打造“津心融”线上融资综合服务平台,累计为1.72万家小微企业提供授信271亿元。
三、金融改革创新持续推进
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数字人民币、跨境融资便利化等国家级创新试点在津落地并取得明显成效。制定全国首个绿色租赁标准,推出转型债券等20余项国内首单(首批)绿色金融创新产品,全市绿色贷款余额超过4900亿元,同比增长22.4%。自贸区金融创新扎实推进,FT账户累计收支超6400亿元,累计发布金融创新案例125个,其中全国首创22个。
四、金融风险防控有效有力
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积极营造健康有序的金融发展环境。健全完善金融风险防控专项工作机制,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两年来未出现新增违约主体,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四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建设,高标准推进金创区建设,强化统筹谋划,持续推进重点和特色金融领域改革创新,不断提升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效能,努力形成更多创新运营示范效果。
主持人:谢谢王镇先生。下面,请何智能先生介绍高水平对外开放、商贸协同促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商贸中心城市建设的有关情况。
市商务局副局长 何智能:各位媒体朋友,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商务部门扮演重要角色、承担重要任务、发挥重要作用。9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商务领域协同成果不断。
1. 承接北京非首都商务功能疏解成效明显。积极对接北京大型交易市场疏解任务,规划建设王兰庄商贸城等承接载体,助力北京超万户商户外迁我市,仅王兰庄商贸城目前仍有超过3000户。争取国家会展战略布局我市,总面积40万平米的国家会展中心(天津)项目投入使用,为有序疏解北京展会功能提供了有力承载,碧海钓具展、国际汽车展等多个北京展会移师我市举办。
2. 国际消费和区域商贸“双中心”建设带动区域服务功能增强。以佛罗伦萨小镇为例,作为天津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点打造的消费地标,已成为京津冀消费者的聚集地,每年近千万客流中的60%以上来自京冀地区。以进口集散、区域分拨为重要特征的冷链物流、汽车大流通建设不断推进,吸引首农食品、长城汽车等一批京冀企业来津投资产业链、供应链项目,与京冀消费市场的供需联结更为紧密,区域市场一体化明显增强。
3. 口岸服务助力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把着力打造区域便捷出海口作为市商务局把牢抓实口岸工作职责的重要定位,推动“天津口岸跨境贸易便利化”不断提升。连续4年与北京开展联合行动,共推出8批148项举措;协同北京做好世行营商环境评价,京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通关物流协同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围绕服务雄安新区,推动天津港集团设立雄安新区服务中心并投入使用,牵头建立服务雄安新区出海口建设口岸工作联系机制,区域贸易通道作用增强。
4. 高水平开放引领改革开放先行区建设向前推进。坚持把扩大利用外资作为实施高水平开放带动战略的有力支撑,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外商投资企业用不足全市企业总数1.5%的体量,贡献了全市三分之一的税收、超过四成的规上工业总产值、一半的进出口、近十分之一的就业。着力打造具有天津标识度的开放发展领先优势,得益于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创新,东疆租赁飞机数量超过2100架,各类租赁公司数量超过4000家,租赁资产规模突破1.4万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飞机租赁聚集地和国内最大的租赁产业聚集区。持续深化平行进口汽车试点,平行进口汽车占到全国的75%。打造保税维修再制造高地,成为全国保税维修再制造业务门类最多、政策创新最密集地区之一,2022年实现进出口货值148.4亿元。以自贸试验区建设引领打造区域高水平开放平台。2015年天津自贸试验区挂牌以来,累计实施制度创新措施544项,《总体方案》《深改方案》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向全国复制推广试点经验和案例38项,京津冀地区125项,京津冀高水平开放平台建设有力推进。
主持人:谢谢何智能先生。下面,请记者朋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中国经济导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赋予天津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功能定位,请问下一步天津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方面,有什么考虑和更实举措?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二级巡视员 穆欣全: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制定实施“十项行动”方案的工作部署,我局正在牵头组织编制《天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主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突出智能科技产业引领,在信创、航空航天、工业母机等领域打造一批“国之重器”,为我国抢占全球产业“高峰”贡献天津力量。二是融入区域协同发展大局。在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关键环节抢占高端,协同打造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强化京津冀“双循环”战略枢纽地位。三是支撑天津现代化大都市建设。打造装备制造、绿色石化等优势产业“高地”,开拓海洋经济新蓝海,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振兴天津品牌,成为本市高质量发展的坚强支柱。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路径,推动融合化、链群化、协同化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产业强基、产业链再造、产业集群培育、优质企业锻造、重大项目牵引、绿色低碳转型、产业协同开放、产业生态优化八大工程,全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作出新贡献。
中新社:王局长,当前我市正在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努力实现港产城融合,刚才您提到了今年我市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可否给我们详细介绍一下?
市交通运输委党委委员、市港航管理局局长 王洪海:好的,主持人。天津港作为京津冀重要出海口,“一带一路”重要支点,通道功能固然重要,关联产业、高端服务功能也不可或缺,完善的产业链对推进京津冀以及更广阔的腹地经济社会发展更为有力。
我们制定的政策措施既是我市当前积极推进“十项行动”,实现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有力抓手,也是落实国家战略,推进我市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市交通运输委全面对标新华·波罗的海航运中心发展指数,从港口能力提升、航运要素聚集、产业链条延伸、城市服务功能升级入手,编制了《天津市促进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做大港口航运企业,推进交通产业发展;做强船舶制造、国际贸易、市场交易、产品加工、分拨等关联产业,提升港口经济;做优金融、保险、法律服务等城市功能,完善产业链各项功能。
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稳定实施后,必将提高天津市在环渤海区域航运要素的集聚能力和配置能力,不断提升天津港航在行业内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实现新的、更大的突破,有效提升京津冀地区经济活跃度及对外服务能力。
天津日报:下一步,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如何围绕创新、运营、示范进一步加大谋划和推进力度?
市金融局副局长 王镇:下一步,我们将通过推动金融机构集聚创新运营,逐步形成符合高质量发展需要、经济发展趋势和城市发展定位的金融创新服务体系,在金融与产业化融合、金融与数字化融合上形成示范,利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服务实体有特色、改革创新有活力、金融标准有品牌、金融监管有弹性、金融发展有质量的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
在创新方面,着力推进科创金融、数字金融、航运金融等重点金融产业集聚发展并形成国内影响力,基本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周期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推广应用一批代表性数字金融创新成果,形成具有特色的航运金融服务模式;持续推进自贸区金融创新,更好践行为国家试制度、为区域谋发展使命;在金融业发展体制机制、产品服务和标准创新等领域不断探索,力争金融创新发展能力进入主要城市前列。
在运营方面,高标准建设天津金融街,打造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核心区,提升金融资源集聚和运营能力;着力推动传统金融机构、新型金融机构、专业服务机构等金融资源实现高度集聚,引进和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金融基础设施平台,做强做优法人金融机构,基本形成与金融创新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治理体系。
在示范方面,巩固提升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的全国领先优势,逐步建成飞机租赁、船舶租赁、出口离岸租赁三个世界级租赁中心和绿色能源、车辆、医疗器械、建筑装备四个租赁特色业态,特色租赁资产保持全国领先地位;保持我市商业保理行业全国领先优势;在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科创金融、数字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探索一批金融行业标准或规范,形成示范引领效果。
央广网: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行动是“十项行动”之首,请问市商务局在这第一项行动中,是如何抓好落实的?
市商务局副局长 何智能:市商务局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任务,一是承接北京非首都商务功能疏解。二是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三是国际消费和区域商贸“双中心”城市建设。四是推动口岸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对此,我们针对全市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方案赋予商务领域的重点任务,专门制定了实施方案,细化措施举措,明确目标责任,挂图作战,不等不靠,把各项重点工作往前赶,全力抓好落实。
比如,在三地促消费工作方面,市商务局主要领导专程赴北京,主动与北京市商务局进行对接,双方就联手开展促消费活动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就加强京津冀三地商务部门联系、建立相应机制推进协同发展交换意见,双方达成了高度共识。目前,由北京牵头,天津、河北协同的三地联合促消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展开。近期,三地将联合推出“2023京津冀消费季”,三地同时启动、同步开展。对于我市而言,在消费季期间,将发布一批京津冀周末游、高铁游、自驾游路线,重点推出滨城海洋嘉年华、海河旅游文化节、2023V1赛车嘉年华等瞄准京冀等外来消费群体的特色促消费活动,举办京津冀铁人三项赛等体育赛事活动;推选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彰显文化底蕴的城市“伴手礼”。
同时,我们将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纽带,推进三地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充分发挥天津自贸试验区作为北方首个自贸试验区的先发优势,用好三地自贸试验区联席会议机制,拿出更多的制度创新举措向京津冀地区复制推广,加强三地的紧密合作,努力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天津之为。今年,我们将在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方面拿出更加有力举措,为三地协同创新提供新的有力支撑。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就到这里。感谢5位发布人,谢谢媒体朋友们。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