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前所未有的战略定位,关涉全局的历史使命。
          党的二十大明确“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详细]

        •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 03-08 ]

            3月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受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栗战书委员长向大会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7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和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听取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
            习近平、李强、赵乐际、王沪宁、韩正、蔡奇、丁薛祥、李希等出席会议。
            会议应出席代表2977人,出席2943人,缺席34人,出席人数符合法定人数。
            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李鸿忠主持会议。
            受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栗战书委员长向大会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栗战书在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坚持高质量做好立法工作,制定法律5件,修改法律9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4件,作出法律解释1件;坚持高质量做好监督工作,检查5件法律的实施情况,听取审议23个监督工作报告,开展专题询问,进行8项专题调研;坚持高质量做好代表工作,办理代表议案487件、建议9349件,共有100多人次代表参与常委会、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坚持高质量做好外事工作;依法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393人次,圆满完成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任务。
            栗战书在报告中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五年任期,正逢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的伟大历史变革时期。常委会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牢牢把握人大工作正确方向,紧跟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紧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紧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求,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紧紧依靠全体代表,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切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职责,努力做到不负党中央重托、不负人民期望的庄严承诺。
            栗战书在报告中说,五年来,通过宪法修正案,制定法律47件,修改法律111件次,作出法律解释、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决议53件,已经审议尚未通过的法律案、决定案19件;听取审议182个监督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检查30件法律和决定实施情况,开展11次专题询问、33项专题调研;2282件代表议案、43750件代表建议已全部办理完毕,代表对议案建议办理工作满意度达到98%;决定批准或者加入条约和重要协定36项;依法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1515人次。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二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三是用好宪法赋予人大的监督权,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四是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五是发挥人大对外交往优势,服务党和国家外交大局;六是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切实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
            栗战书在报告中说,五年的实践,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的认识,这就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坚持宪法确立的国家根本任务、发展道路、奋斗目标。
            在对今后一年工作的建议中,栗战书指出,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常委会工作一是做好宪法实施和立法工作;二是增强人大监督实效;三是提升代表工作水平;四是做好人大对外交往;五是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指出,2022年,全国法院各项工作稳中有进。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18547件,审结13785件;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3370.4万件,审结、执结3081万件,结案标的额9.9万亿元。
            周强在报告中表示,五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推动人民法院工作实现新变革新发展。一是坚决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二是依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三是坚持走好中国特色司法为民之路;四是坚决守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五是司法体制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六是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法院铁军。
            在报告中,周强从5个方面对2023年工作提出建议: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依法服务高水平安全和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进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院,加强法院队伍建设。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力监督下,最高人民检察院创新构建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新格局,践行人民至上,能动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法律监督职责,人民检察事业实现新的跨越发展。2018年至2022年,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各类案件1733.6万件,比前五年上升40%。与2018年相比,2022年受理审查起诉案件上升2.8%,办理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分别上升1.5倍、3.3倍和72.6%。
            在报告中,张军从6个方面回顾过去五年工作:一是维护安全稳定,以能动检察助力中国之治;二是聚焦服务大局,以能动检察促推高质量发展;三是坚持司法为民,以能动检察保障民生福祉;四是加强诉讼监督,以能动检察维护司法公正;五是拓展公益诉讼,以能动检察守护公共利益;六是坚持从严治检,以能动检察锤炼过硬队伍。
            张军在报告中对2023年工作提出建议: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三是充分运用法治力量服务高质量发展;四是提升法律监督能力;五是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六是建设堪当重任的检察铁军。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请审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指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对深化机构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同意将其中涉及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内容提交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现将根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形成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请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
            受国务院委托,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肖捷作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肖捷在说明中指出,国务院机构改革作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重点是加强科学技术、金融监管、数据管理、乡村振兴、知识产权、老龄工作等重点领域的机构职责优化和调整,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具体内容如下: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统筹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改革;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加强金融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统一规范管理;组建国家数据局;优化农业农村部职责;完善老龄工作体制;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国家信访局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精减中央国家机关人员编制。按照上述方案调整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仍为26个。
            大会执行主席王宁、刘艺良、刘宁、李秀领、陈刚、郑栅洁、倪岳峰、景俊海、楼阳生在主席台执行主席席就座。
            
        • 习近平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 [ 03-07 ]

            3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主席团会议主持人王沪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蔡奇、丁薛祥参加看望和讨论。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6日下午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强调,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要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党中央方针政策,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即将来临之际,习近平代表中共中央,向参加全国“两会”的女代表、女委员、女工作人员,向全国各族各界妇女,向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女同胞、海外女侨胞,致以节日的祝贺和美好的祝福!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主席团会议主持人王沪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蔡奇、丁薛祥参加看望和讨论。
            联组会上,曾毓群、解冬、刘振东、陈小平、谢茹、孙东生等6位委员,围绕占领全球新能源产业制高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好条件、促进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进一步发挥民营经济优势和活力等作了发言。
            习近平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发表重要讲话。他表示,很高兴来看望全国政协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同大家一起讨论交流。他代表中共中央,向在座的各位委员,并向广大民建、工商联成员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向广大政协委员,致以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强调,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极为关键的一年。在国际环境风高浪急和国内面临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的情况下,经过全体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拼搏,我们办成了几件事关重大、影响长远的大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共产党胜利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我们克服新冠疫情等困难挑战,如期安全顺利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我们动态优化调整防控政策措施,较短时间实现了疫情防控平稳转段,新冠病亡率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全球通胀达到40多年来新高的情况下,我国物价总水平保持平稳,全年经济增长3%,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是很高的。这些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
            习近平指出,党的十九大以来的5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5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急剧变化,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显着增多,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实施了全方位的遏制、围堵、打压,给我国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同时国内也面临新冠疫情反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多重困难。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沉着应对,不信邪、不怕压、不避难,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2%,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5年来的成就,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也凝聚着广大政协委员的贡献。
            习近平强调,面对国际国内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必须做到沉着冷静、保持定力,稳中求进、积极作为,团结一致、敢于斗争。沉着冷静、保持定力,就是要冷静观察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动,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既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及时优化调整战略策略,又保持战略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不为各种风险所惧,朝着既定的战略目标,坚定不移向前进。稳中求进、积极作为,就是大方向要稳,方针政策要稳,战略部署要稳,在守住根基、稳住阵脚的基础上积极进取,不停步、能快则快,争取最好结果。团结一致、敢于斗争。力量源于团结。这些年来,我们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接踵而至,大仗一个接一个,每一仗都是靠全体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斗争闯过来的。未来一个时期,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严峻。只有全体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不断夺取新的更大胜利。
            习近平指出,民营经济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我们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支持,在民营企业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予指导。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依法维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要积极发挥民营企业在稳就业、促增收中的重要作用,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支持平台企业在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要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落到实处,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排忧解难,让他们放开手脚,轻装上阵,专心致志搞发展。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党中央关于“两个毫不动摇”、“两个健康”的方针政策,消除顾虑,放下包袱,大胆发展。
            习近平强调,高质量发展对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民营企业要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坚守主业、做强实业,自觉走高质量发展路子。有能力、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要加强自主创新,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更大作用。要激发民间资本投资活力,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项目建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要依法规范和引导各类资本健康发展,有效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环境。
            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都必须担负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责任。民营企业家要增强家国情怀,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同富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民营企业要在企业内部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构建全体员工利益共同体,让企业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员工。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要筑牢依法合规经营底线,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积极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做到富而有责、富而有义、富而有爱。
            石泰峰、何立峰、郝明金、高云龙等参加联组会。
            
        • 共赴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 03-07 ]

            3月6日,农历惊蛰,春意萌动,万物共生。
            在春日下午温暖的阳光中,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友谊宾馆聚英厅,亲切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时隔7年,再次参加以经济界人士为主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总书记的到来赢得大家热烈掌声和期盼目光。
            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如何坚定信心,做好今年经济工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好局起好步?
            “面对国际国内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必须做到沉着冷静、保持定力,稳中求进、积极作为,团结一致、敢于斗争。”
            总书记的回应掷地有声、振奋人心。
            来自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曾毓群委员第一个发言,他向总书记汇报了企业研发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努力占领全球新能源产业制高点的情况。
            听说宁德时代在全球动力电池的份额已达37%,连续6年全球第一,习近平总书记用“亦喜亦忧”表达他的心情:
            喜的是我们这一行业走到了世界前头;忧的是就怕来个大呼隆,先是一哄而起,最后一哄而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于新兴产业,一定要搞好统筹规划,搞清楚市场有多大、风险在哪里,要防止一路所向披靡、孤军深入,最后却被人兜了底、全军覆没。
            总书记把目光转向与会的中央和国家机关领导同志,进一步强调,国家产业政策一定要稳慎,制定产业政策、推动产业发展都要稳慎。希望我们的新能源产业,既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上,也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
            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思维。
            民建中央副主席解冬委员在发言中建议,打通金融支持科创“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发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防范金融风险,这两个问题在当前都很突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一些政策,搞好了是改革的成功,搞不好就可能是腐败的痛点。决定做一件事情后,怎么推动起来,还是要好好研究,做好周全准备,必要时先行试点。
            总书记举了个例子:就像“放管服”改革,“放”了以后,“管”跟上没有?“服”到位了没有?光“放”不“管”不行,跟着就要爆雷。
            近年来,全国工商联大力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把民营企业这支生力军更多动员到乡村振兴主战场。
            听了江西省工商联主席谢茹委员的汇报,习近平总书记将这一行动赞为“壮举”:
            “从扶贫到振兴,发挥民营企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贡献的潜力非常大。”
            总书记同时叮嘱,到农村做什么、怎么做,要有一些顶层设计和分类指导。如果只是给农民发红包,那不是帮扶,而是救济。资本下乡,要把投资投到点上,南辕北辙不行,要真正做到造福农村、富裕农民。
            对于民营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关心、高度重视。2016年全国“两会”,总书记参加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重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首提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我在现场聆听,至今记忆犹新。”再次参加联组会,来自民建界的孙东生委员难掩激动之情,“您的重要讲话及时消除了社会上对发展民营经济的疑虑和民营企业家的顾虑,大大增强了市场信心,我国政商关系也发生历史性变化。”
            迎着委员们热切的目光,习近平总书记坚定地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
            如何大力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如何扎实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回应社会关注,逐一详细论述。
            委员们谈认识、说感想、建良言,总书记指方向、解疑惑、明路径。
            一个多小时的讨论,会场内始终洋溢着坦诚热烈的气氛,激荡着对中国经济前景的强大信心、对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的美好憧憬。
            “今天的中国充满生机活力,明天的中国奋斗成就梦想。我们满怀豪情,脚踏实地,共赴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我们将用百倍的努力,助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孙东生委员坚定地说。
            中国经济,迎来又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
            
        • 努力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 03-07 ]

            “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习近平总书记3月6日下午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的重要讲话,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让代表委员、民营企业家和广大干部群众倍感振奋。
            大家表示,踏上新征程,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努力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总书记为我们民营企业发展鼓了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国际环境风高浪急和国内面临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的情况下,经过全体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拼搏,我们办成了几件事关重大、影响长远的大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
            “伟大成绩来之不易,面对各种风险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审时度势、有效应对,我国经济经受住了考验,彰显出发展韧性与活力,民营经济展现了旺盛生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四川省工商联主席唐燕委员深有感触地说,“总书记强调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令民营企业家们备受鼓舞,极大增强了发展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国际国内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必须做到沉着冷静、保持定力,稳中求进、积极作为,团结一致、敢于斗争。”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国华代表说,面对新的形势任务,既要发挥国有企业顶天立地的作用,在国家亟需、战略必需的重点领域,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也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活力和创新能力,用好市场机制布局新赛道、形成新动能,在产业链创新链重要环节,形成有效分工、互促共融的局面,共同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民营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预期和信心问题,不仅事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更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曲永义委员说,“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再次表明,我们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是长久之策,不是权宜之计。”
            “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支持,在民营企业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予指导。”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到了武汉依迅北斗时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付诚委员的心坎里:“总书记为我们民营企业发展鼓了劲!我们将充分发挥湖北北斗技术、人才、产业优势,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强攻关突破,不断扩大北斗市场化应用规模,为推动我国北斗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营企业要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坚守主业、做强实业,自觉走高质量发展路子。
            现场发言并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委员,反复琢磨“高质量发展对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句话。他充满信心地说:“在新能源电池领域,民营企业要走在行业前端。我们将发挥好政策优势和市场优势,加快新技术研发和新产品推广应用,加大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创新,努力占领全球新能源产业制高点。”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守主业、做强实业”,成为北京联东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振东委员接下来的努力目标。他说,联东集团从事中小制造业企业产业园区运营,下一步将加大投资,更好服务中小新兴制造业企业,推动其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赋予了民营企业勇挑重任、加快创新的使命和期待。”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委员说,民营企业应当抢抓消费升级、产业转型、绿色低碳等新机遇,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以高质量发展塑造竞争新优势。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环境。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提供了工作遵循。”浙江省湖州市市长洪湖鹏代表说,2022年湖州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70%以上的GDP、90%以上的就业岗位。“我们将把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
            “我们要担负起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民营企业家要‘增强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同富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们认识到,民营企业不仅要自己发展好,而且要在促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展现担当作为。”佐丹力健康产业集团(吉林)有限公司董事长韩丹委员说,企业这几年通过对杂粮进行精深加工,打响了品牌,做大了市场,带动了当地更多农民实现增收。走共同富裕之路,民营企业的潜力巨大,我们要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主战场,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中充分发挥民企力量。
            依法合规经营,是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要筑牢的底线。国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城委员说:“我们民营企业要落实好总书记的要求,依法合规经营、诚信经营,让企业健康发展,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
            富而有责、富而有义、富而有爱──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让山西美锦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姚锦龙委员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他说:“我们要担负起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责任,用实干担当责任,把自己的企业发展好,并着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强链、补链、固链、延链,带动更多中小微企业实现发展,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民营企业要在企业内部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广东宏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炜说,我们要让员工对企业有发自内心的认同感,让所有员工都能享受到企业发展成果。
            
        •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京开幕 [ 03-06 ]

            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李强、王沪宁、韩正、蔡奇、丁薛祥、李希、王岐山等出席会议。
            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赵乐际主持开幕会。
            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近3000名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出席盛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
            初春的北京,生机盎然、万象更新。人民大会堂大礼堂气氛庄重热烈,主席台帷幕正中的国徽在鲜艳的红旗映衬下熠熠生辉。
            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赵乐际主持大会。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李干杰、李鸿忠、王东明、肖捷、郑建邦、丁仲礼、郝明金、蔡达峰、何维、武维华在主席台执行主席席就座。
            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李强、王沪宁、韩正、蔡奇、丁薛祥、李希、王岐山等在主席台就座。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应出席代表2977人。5日上午的会议,出席2948人,缺席29人,出席人数符合法定人数。
            上午9时,赵乐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全体起立,在军乐队的伴奏下高唱国歌。
            根据会议议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共分2个部分:一、过去一年和五年工作回顾;二、对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
            李克强在报告中指出,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实现了经济平稳运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国发展取得来之极为不易的新成就。
            李克强在报告中指出,过去五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经受了世界变局加快演变、新冠疫情冲击、国内经济下行等多重考验,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
            李克强在报告中指出,五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创新宏观调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保障国家365官网国内怎么进_365bet网上娱乐平台_365dni讲解安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定扩大对外开放,深化互利共赢的国际经贸合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政府依法履职和治理创新,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李克强在报告中指出,这些年我国发展取得的成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
            李克强在报告中指出,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要直面问题挑战,尽心竭力改进政府工作,不负人民重托。
            李克强在报告中指出,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促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365官网国内怎么进_365bet网上娱乐平台_365dni讲解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
            在对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中,李克强提出了几项重点:一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四是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五是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六是稳定365官网国内怎么进_365bet网上娱乐平台_365dni讲解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七是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八是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
            报告中,李克强还就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国防和军队建设,香港、澳门发展和两岸关系,以及我国外交政策作了阐述。
            李克强的报告赢得热烈的掌声。
            根据会议议程,大会审查国务院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及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国务院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及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
            受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作关于立法法修正草案的说明。
            关于立法法修正草案的说明指出,立法是国家的重要政治活动,是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的过程,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立法法是规范国家立法制度和立法活动、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的基本法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全面依法治国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说明指出,修改立法法是新时代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全面领导,通过法治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执行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法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客观要求;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举措;是总结新时代正确处理改革和法治关系的实践经验,更好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和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相统一的现实需要。立法法修正草案共37条。一是完善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二是明确合宪性审查相关要求;三是完善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相衔接、相统一的制度机制;四是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权限、立法程序和工作机制;五是适应监察体制改革需要补充相关内容;六是完善地方性法规、规章的权限和程序;七是完善备案审查制度。
            会议经过表决,通过了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关于设立十四届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的决定,通过了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关于十四届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人选的表决办法,通过了十四届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名单,通过了十四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名单。
            在主席台就座的还有:马兴瑞、王毅、尹力、石泰峰、刘鹤、刘国中、许其亮、孙春兰、李书磊、杨晓渡、何卫东、何立峰、张又侠、张国清、陈文清、陈吉宁、陈敏尔、胡春华、袁家军、黄坤明、刘金国、王小洪、曹建明、张春贤、沈跃跃、吉炳轩、艾力更·依明巴海、万鄂湘、陈竺、白玛赤林、魏凤和、王勇、赵克志、周强、张军、刘奇葆、帕巴拉·格列朗杰、万钢、何厚铧、卢展工、马飚、陈晓光、梁振英、夏宝龙、杨传堂、李斌、巴特尔、汪永清、苏辉、辜胜阻、刘新成、邵鸿、高云龙,以及中央军委委员李尚福、刘振立、苗华、张升民等。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贺一诚列席会议并在主席台就座。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列席大会。出席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政协委员列席大会。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解放军有关单位和武警部队、各人民团体有关负责人列席或旁听了大会。
            外国驻华使节旁听了大会。
            
        • 习近平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 [ 03-06 ]

            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增强质量意识,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习近平来到江苏代表团,现场响起热烈掌声。
            江苏代表团审议认真,气氛热烈。许昆林、刘庆、单增海、魏巧、张大冬、吴庆文等6位代表分别就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坚定不移向制造业高峰攀登、当好新时代“新农人”、为党育才、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等问题发言。习近平不时插话,同大家展开交流。
            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作了发言。他首先表示赞成政府工作报告,充分肯定江苏五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希望江苏继续真抓实干、奋发进取,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实现良好开局,为全国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习近平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要坚持“四个面向”,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着力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顶尖科学家领衔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健康成长,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
            习近平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要按照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统筹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习近平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严守耕地红线,稳定365官网国内怎么进_365bet网上娱乐平台_365dni讲解播种面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365官网国内怎么进_365bet网上娱乐平台_365dni讲解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要优化镇村布局规划,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村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农村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习近平指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牢牢记在心上、时时抓在手上,确保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收入分配调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一老一幼”服务等工作。要抓实抓细新阶段疫情防控工作,认真落实“乙类乙管”各项措施,持续加强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习近平最后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各级党委要牢牢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切实加强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加强换届后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各领域党建工作,深入开展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
            蔡奇、丁薛祥、何立峰等参加。
            
        • “勇挑大梁、走在前列” [ 03-06 ]

            3月5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灯光璀璨,暖意融融。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当天,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来到他所在的江苏代表团,同大家共商国是。
            140多名江苏省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总书记的到来。
            习近平总书记面带微笑,向大家频频挥手致意。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四赴江苏,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两个率先”殷切期望,擘画“强富美高”宏伟蓝图,每逢关键时期、重要节点,都会为江苏指航定向。
            一个多月前,作为中央提名的代表候选人,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参选,以全票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参选全国人大代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饱含深意、寄予厚望。
            “很高兴,作为新一届全国人大江苏代表团的成员,同大家一起共商国是。”审议现场,总书记说。
            坐在总书记对面的单增海代表刚一发言,总书记就认出了他:“你今天在代表通道接受记者采访了吧?”
            “是的。”
            “我看到了。”
            单增海是一名来自徐工集团的工人代表。这次他给总书记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2017年您考察徐工时乘坐的220吨全地面起重机,关键指标已达到全球第一,国产化率由原来的71%提升到100%。”
            总书记插话问:“你们起重机里面的芯片,是国产的吗?”
            “全是国产的。”
            单增海进一步介绍,他们坚持创新驱动,加大科研投入,产品零部件国产化率从62%提升到91%。
            总书记肯定地说:“你们的工程机械是做出来了,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从全世界来看,我们现在的制造业门类品种是最齐全的。同时,我们还要再提升,向中高端走,我们高质量发展要体现在这里。”
            从制造业谈到发展与安全的辩证法,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靠国际市场不行,单靠“一招鲜吃遍天”也不行,必须依靠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来自镇江新区永兴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的魏巧代表,是一名返乡创业的“80后”。
            2017年4月,经过认真思考,魏巧和爱人分别辞去中科院和北京大学的工作,从城市回到乡村,成了数字化大田种植的行家里手。
            面对总书记,她谈及选择初衷:“您2014年在镇江考察时说‘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我记得那天深夜,父亲打电话跟我说,总书记高度赞扬农业专家赵亚夫,你们两口子都是学农的,希望你们能回来接我的班,像赵老一样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我们现在种植了2万多亩水稻,亩产达1100斤,通过数字化管理,大大提高劳动效率,还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魏巧介绍说。
            “2万多亩,在南方面积是不小的。这样机械可以施展,可以搞现代设施农业。”总书记肯定道,“你父亲是知青,有这个感情,同时你是学农的,有专业优势。”
            从魏巧的职业选择,总书记进一步思考乡村振兴中的人才问题:“我们现在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和优质劳动力。我们的年轻人、知识分子,也要双向流动。一方面在城镇化过程中成为新市民,另一方面农村对人才需求很大。像魏巧这样的同志到农村去,很好!这方面国家要有一些导向,有一些政策支持。”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审议中,总书记进一步要求江苏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总书记特别强调了365官网国内怎么进_365bet网上娱乐平台_365dni讲解安全:“苏湖熟,天下足”,过去是南粮北调,现在北粮南调,吃大米靠东北。但是南方自己的责任田,自己还是要保。我们有“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现在的面积和产量,你不能再减少,不能出了问题就让国家给调粮调菜。
            说到这里,总书记谈及往事:我在福建工作的时候,每天都要看吃菜的问题。福建人说“三天不见绿,两眼冒金光”,吃不上菜那就是政治,这种意识是很强的。现在一些干部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和经验,忽视这些是不行的。我们现在叫耕地红线终身责任制,在哪一任耕地红线突破了,退了休也要追究。这是“国之大者”。
            在总书记的心中,江苏的未来发展图景应当是“绿意盎然”的。
            许昆林代表发言时,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询问了太湖的水质如何,还有没有蓝藻。在随后的发言中,总书记又提及这个问题。
            “歌里唱‘太湖美’,多美啊!但一想起蓝藻,就起腻了。工业和生活排放一度对太湖污染很大,治理花了很大力气。我们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搞不好就不是‘金山银山’,反而成了亏钱买卖。”总书记语重心长。
            “没有高质量发展,就谈不上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谈高质量发展,不谈新发展理念不行。”习近平总书记谈及江苏发展曾经走过的一段弯路:
            当年苏南苏北不对称,苏北有发展的“冲动”,抢着承接其他地区淘汰下来的污染企业、夕阳产业。响水一声爆雷,就是当时埋下的恶果。
            “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走急就章、竭泽而渔、唯GDP的道路。这就是为什么要树立新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也就在这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
            淮安市新安小学校长张大冬代表介绍了当地把传承“新安旅行团”光荣传统作为立德树人重要内容,加强基层教育的情况,“孩子们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
            新安小学是“新安旅行团”的母校。当年,战火硝烟中,稚气未脱的小小少年,不畏艰险,行程万里,以文艺为武器,宣传抗战救亡主张的光辉历史,已成为永不褪色的精神财富。
            2021年“六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新安小学少先队员们,结合自身成长实际学好党史,从小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
            “孩子们听说我要来北京参加全国两会,他们有许多心里话想对总书记说。”张大冬说。
            “给孩子们问好啊!”习近平总书记高兴地回应道。
            说起这些小家伙,总书记不由得回忆起自己的青少年时代:“我也是戴着红领巾过来的。因为上学早,第一批入少先队没有发展我,还哭了鼻子。后来当上少先队旗手,热血沸腾。”
            “基础教育,承担着非常光荣艰巨的历史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把青少年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的教育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同时也不摒弃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
            一地一域,折射时代的壮阔变迁。
            十年前,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寄予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厚望,前者着眼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者直指民族复兴中长期愿景。
            十年后,开启新征程。江苏在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正火热推进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催人奋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新征程上,江苏要勇挑大梁、走在前列,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抓好当前。今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希望江苏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汇通江淮之气概、畅达黄海之辽阔,以当表率、作示范、走在前的果敢担当,上下一心、真抓实干、奋发进取,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实现良好开局。”
            会场里,掌声如潮。
            东方大国,不舍昼夜,与日俱新。
            
        • 以高质量发展实际行动为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 03-06 ]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5日下午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方向,在代表委员和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大家表示,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坚定信心、勇毅前行,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 走好必由之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代表觉得方向更明确、责任更重了。他表示,作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下一步产研院将针对产业发展短板弱项更有针对性地集聚创新人才、组织技术攻关,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新优势。
            “总书记要求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更坚定我们开展自主创新的信心和决心。”内蒙古多蒙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石磊委员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在新能源、环保材料、物流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力度,着力深化产学研合作,努力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打造全球领先优势。
            走进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速动车组制造中心,一列列“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整装待发。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胡俊祥倍感振奋:“我们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用精益求精的技术让‘复兴号’跑得更快、行得更稳。”
            ■ 把准战略基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着眼全局的战略选择。”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韩保江委员说,一方面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另一方面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积极培育国际经贸合作新增长点,使国内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互促共进。
            “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作为来自民营企业的代表,我在现场深受鼓舞。”来自江苏的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代表说,我们要把企业发展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努力将企业打造成国际一流的光伏电池前沿技术创新策源地和人才培养基地,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融入全球大市场贡献民企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让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代表信心更足。“汽车产业是广东产值超万亿元的产业集群之一,为广东建设制造强省提供了重要支撑。”冯兴亚说,下一步广汽将借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区位优势,积极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动中国品牌向世界品质、世界品牌不断迈进。
            ■ 遵循必然要求:推进农业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总书记的讲话指明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方向,让我们种好田的信心更强了,干劲儿更足了!”江苏省镇江市镇江新区永兴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巧代表说,“我们正在探索农场数字化管理新模式,接下来还要继续推进数字生态农场建设,构建可持续生态农业格局,更好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同时带动更多‘新农人’投身现代农业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总书记的话说到了我的心坎里,这是新时代亿万农民的新期待,也反映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牌楼镇来龙村党总支书记胡为义代表说,眼下村里的旅游服务、苗木种植、都市农业等乡村产业逐步发展起来,接下来将继续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带领乡亲们把产业做旺,让农村更美,大家的腰包越来越鼓。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农村适度规模经营”的要求,让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宝泉岭分公司党委书记于家傲代表深有感触。“目前,我国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实现小农户生产经营现代化是保障国家365官网国内怎么进_365bet网上娱乐平台_365dni讲解安全和农产品供给的基础。”于家傲说,北大荒将充分发挥现代农业技术优势,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为农业农村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 锚定最终目的:实现人民幸福安康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让广大代表委员和干部群众倍感温暖。
            在浙江省诸暨市浣东街道东盛社区,最美共享服务团评比火热进行。6支参赛队伍代表轮番讲述一年来为民服务的实事,评委都是从居民中选出的代表。
            “总书记强调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我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工作动力也更足了。”东盛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杜方说,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做实做细社区工作,推动居民享受服务更加精准、更加及时,真正实现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守护人民幸福安康,“一老一幼”是篇大文章。
            “总书记强调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其中要求强化‘一老一幼’服务,我们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校长张大冬代表说,我们将把总书记的要求落到实处,把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向周边输送,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
            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是事关民生福祉的重要基础。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孙莹代表说,总书记要求抓实抓细新阶段疫情防控工作。作为一线医务人员,我们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做好医防协同工作,提高疾病监测预警、防治等能力,特别要助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推动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
            ■ 筑牢根本保障: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
            “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汇聚各方智慧、凝聚各方力量。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把各方力量和资源协同起来,形成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山东省泰安市市长李兰祥代表说,新征程上,我们将按照总书记要求,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新疆喀什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艾尼瓦尔·吐尔逊代表说,我们将以党建为引领,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南通道建设特别是中吉乌铁路即将开工的新机遇,以一地一域的发展为全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一年春作首,奋进正当时。在长江北岸的江苏省泰兴市,41个单体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施工现场热火朝天,为高质量发展积势蓄能。
            “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各级党委要牢牢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这是以高质量党建保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要求。”泰兴市委书记张坤表示,泰兴市出台十项措施,推动干部敢为,助力地方敢闯,鼓励企业敢干,引导群众敢首创。“新征程上,我们将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攻坚克难、真抓实干,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 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 [ 02-14 ]

            中国教育部部长 怀进鹏
            (2023年2月13日)
            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好!
            刚才,我们共同见证了大会开幕。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高度重视这次大会,国务院孙春兰副总理莅临大会并致辞,强调要着力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打造成教育领域重要的公共服务产品,促进数字技术与传统教育融合发展,呼吁各国携手推动守正创新,使数字教育成果更多惠及各国人民,传递出中国政府对推动数字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
            数字化转型是世界范围内教育转型的重要载体和方向。本次大会以“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为主题,就是要落实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的全球数字发展道路,响应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教育变革峰会上的愿景声明,在当下激荡万千的时代风云里,共同探寻解决全球教育危机的崭新方案。通过本次大会,积极推动数字教育国际合作,凝聚教育变革共识,提振全球合作发展信心,共创美好教育未来。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11月15日召开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上指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在新的动荡变革期内,全球变暖、逆全球化、经济衰退、地区冲突等复杂因素相互交织,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全球减贫进程严重受挫,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回荡全球。
            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技术愈发成为驱动人类社会思维方式、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全方位重塑的引领力量,为我们创新路径、重塑形态、推动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教育何为、教育应该往何处去”也成为世界各国共同思考的命题。
            令人振奋的是,联合国和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行动,把数字教育作为应对危机挑战、开启光明未来的重要途径和举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构建新的“社会契约”,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带来的教育红利,更好地彰显教育作为全球公共利益的属性。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提出,数字革命应当惠及所有学习者。不少国家应时而动,纷纷出台数字化发展战略,并将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方的有效行动,必将使“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教育“四大支柱”在数字时代更加厚实有力、顶天立地。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教育发展,将其作为数字中国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持续努力,中国教育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校园网络接入率达到100%,拥有多媒体教室的中小学校占比达99.5%,大规模应用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中国教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2022年,我们全面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提出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即Connection、Content、Cooperation的“3C”理念,按照“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简洁高效、安全运行”的原则,把诸多典型应用、资源内容等“珍珠”串成“项链”,集成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释放数字技术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持续溢出效应。上线近一年来,平台访问总量超过67亿次,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教育资源库。主要体现为:
            智慧教育助力基础教育,让优质均衡的理想照进现实。平台汇聚全国最优质的基础教育数字资源,涵盖德育、课程教学、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后服务、教师研修、家庭教育、教改经验、教材等10个板块、53个栏目、4.4万条资源,让远在边疆、身处农村的孩子和大城市的孩子“同上一堂课”,身临其境,共享共用。面对疫情带来线下教学难以为继的严峻挑战,平台支撑了中国近2亿中小学生线上学习,确保“停课不停学”。寒暑假期间,为全国1300余万教师开展专题研修,提高教研能力。
            智慧教育助力高等教育,让大学一流课程突破校园边界。我们抓住世界范围内发展大规模在线课程的机遇,经过十年的建设,集聚了一大批优质慕课。目前,平台拥有7.6万名高等院校名师名家、2.7万门优质慕课课程、1800门国家一流课程,实现了“一个平台在手、网尽天下好课”。平台受到很多国家学习者欢迎,超过1300万国际用户注册,覆盖了166个国家和地区。我也在互联网上看到网民留言,“这是一个学生学习、成年人充电的好地方”。
            智慧教育助力职业教育,让更多人获得职业发展能力。依托平台,全国有接近55%的职业学校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探索运用虚拟仿真、数字孪生等数字技术和资源创设教学场景,解决实习实训难题。比如,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探索在5G环境下“C+R”远程操控、真场执行的实训方法,学生可随时随地通过远程发出操作指令完成实训任务。目前平台上线专业教学资源库1173个,在线精品课6700余门,视频公开课2200余门,覆盖专业近600个,215个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分布全国,助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智慧教育助力就业创业,让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更加有效对接。202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首次超过1000万,这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人才和人力资源支撑,但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就业也成为一种新的压力。我们升级上线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加强供需沟通交流对接,加快就业岗位资源共享,特别是为贫困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身体残疾的毕业生精准推送岗位信息,累计共享就业岗位1370万个,调查显示近1/3的应届毕业生通过该平台实现有效就业。
            中国构建智慧教育平台体系,聚合起高质量、体系化、多类型的数字教育资源,为在校学生、社会公众提供不打烊、全天候、“超市式”服务,极大推动了教育资源数字化与配置公平化,满足了学习者个性化、选择性需求,更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了强大广阔的数字支撑。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教育与人的成长紧密相连,与文明发展共生相伴,是人类最古老且最崇高的事业。每一次科技重大发展与创新,每一次产业变革与生活方式转型,均影响乃至改变着教育。数字化是引领未来的新浪潮,教育与数字的碰撞,将奏出人类文明教育更优美的乐章。在突破传统教育方法的局限性,积极创造数字教育新形态进程中,应当秉持怎样的价值导向?我们认为:
            数字教育应是公平包容的教育。推行全纳教育,实现学有所教、有教无类是我们共同的价值追求。数字技术具有互联互通、即时高效、动态共享的特征,能够快速高效地把分散的优质资源聚合起来,突破时空限制,跨学校、跨区域、跨国家传播分享,让那些身处不同环境的人都能够平等地获得教育资源的机会和渠道。同时,我们也要避免数字技术加剧教育的不公,从而让“世界范围内所有人都能获得优质教育”的愿景加速成为现实。
            数字教育应是更有质量的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数字技术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阶梯。发展数字教育,能够丰富智能教室、自适应学习、学情智能诊断、智慧课堂评价等场景应用,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互动,改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过程的创造性、体验性和启发性,撬动课堂教学发生深层次变革,创新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以教育的智能化支撑提高教育管理和评价效能,提高人类学习与认知效能,为实现更加优质的教育提供强大动力。
            数字教育应是适合人人的教育。25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在人类漫长的文明进程中,我们一直在努力追求实现因材施教。数字教育能够在个性化地学、差异化地教、科学化地评等各方面发挥独特优势,通过信息跟踪挖掘、数字回溯分析、科学监测评价等,描绘学生成长轨迹,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这也必将有利于重塑人类教育形态,使人人接受适合的教育成为可能,助力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数字教育应是绿色发展的教育。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能源危机、气候危机和生物多样性危机,教育不仅不能置身事外,还应为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发挥基础性支撑作用。我们要遵循节约节俭、简洁高效的原则发展数字教育,重在应用为王、服务至上,不盲目追求高端。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合理使用数字化教材、教具,推动数字教育成为教育低碳转型的催化剂和加速器,助力绿色发展,保护好人类共同的家园。
            数字教育应是开放合作的教育。数字时代为我们带来了开放合作的高效平台,开放合作也已经成为推动新时代教育变革创新的关键要素。无论是消除数字壁垒、缩小数字鸿沟、提升教育领域危机应对能力,还是培育合作增长点、挖掘发展新亮点、推动教育转型创新,都需要我们坚持合作包容共赢的理念,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推动共同发展。我们应当携起手来,加强沟通交流,通过数字教育的开放合作,让更多国家和人民搭乘数字时代的快车、共享数字教育发展成果、加速教育变革。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当前,科技革命向纵深发展、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社会治理迭代升级,人类生产、生活和思维以及交流方式已发生变化,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多样化、弹性化学习需求与日俱增,既对重塑教育的内涵和形态提出了迫切需求,也为教育变革与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平台和动力引擎。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我们将深化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一体推进资源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成长个性化、学习社会化,让优质资源可复制、可传播、可分享,让大规模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以教育数字化带动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迈出新步伐。为此,我们将着重在以下四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建强国家中心,汇聚共享优质资源。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是各国发展教育普遍面临的难题。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促进教育资源均衡,缩小区域、城乡和校际差距带来了契机。我们将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充分运用中国的制度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加快系统升级、服务升级和功能升级,全力构建国家数字教育资源中心。我们将成立国家数字资源建设委员会,统筹优质资源开发与公共服务提供,统筹数字资源管理与应用水平评价,统筹校园教育提质与数字教育赋能,统筹政策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创新,统筹标准规范建设与安全高效运行,将国家中心建设成为资源开发利用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应用发展中心、综合研究中心和安全运维中心。同时示范带动区域教育资源服务中心建设,通过加强国家中心枢纽能力,联结区域中心,实现资源共享和用户互认,形成多级、多方协同共建的国家数字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二是强化数据赋能,提升教书育人效力。数字教育的发展不仅积聚优质资源,也会沉淀海量数据宝藏,这为各国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推动科学教育与人文素养相结合,推动工程教育与实践能力提升相促进,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平台。我们将推动教学评价科学化、个性化,运用海量数据形成学习者画像和教育知识图谱,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我们还将推动教育教学多元化、多样化,加强数字教育环境下的教学研究,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提高数字化教学能力,更好地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测评方式,助推教学质量提升。我们将推动教育治理高效化、精准化,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实现业务协同、流程优化、结构重塑、精准管理,从而更好提升教育管理效率和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
            三是提升数字素养,助力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人类社会向数字时代的转型,既对学习的社会化提出紧迫要求,又让学习的终身化越来越触手可及,教育肩负重要使命。我们要利用数字技术,加快构建平等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伴随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我们将积极推动全民学习,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广泛深入应用为抓手,支持开展阅读行动、“银龄”行动,不仅为学生提供课程资源,也为老年人和社会其他成员提供学习服务的环境,还为世界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平台,使每个人都能在这里获得平等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我们将持续推动全面学习,不仅发展学生的知识、素养、技能,也要推动语言的沟通、历史与文化的互鉴,使更多的人具备现代社会所需的综合素质,增强文化自信、历史自觉和国际理解。我们还将积极探索多样态学习,充分运用慕课、微课、虚拟现实等多种方式,提供泛在、多元、智能化的学习环境、学习生态,发展富于效率、充满活力的线上教育大课堂,实现“教育即社会,社会即教育”。我们将深入推动终身学习,利用数字技术为在职人员提供灵活多样的继续学习机会,为职业发展与转型提供培训,为老龄人口构建新型老年大学体系,积极推动完善学分银行、资历框架等制度,为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四是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繁荣。数字教育的发展,能够让不同国别、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青少年在共同的数字空间里共学共思、共同成长,能够让不同国家的人们更密切地开展人文交流,从而加深交流、理解、包容和信任,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青少年是“网络原住民”、是数字时代的“弄潮儿”,我们应为他们搭建更多沟通平台、创造更多合作机会,既帮助他们了解全球多元文化的差异性、增进相互间的认知和理解,又帮助他们加强数字学习的交流、为数字社会发展聚势蓄力。我们期待与各国同行一起,共同探索数字教育的规划、标准、监测评估,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安全管理、数字伦理风险防范和隐私保护等诸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共同为人类文明注入新的动力源泉,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不懈努力。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面向未来,如何更好地帮助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是我们面临的共同课题与时代责任。我们愿意与各国一道,以举办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为崭新起点,开通智慧教育平台国际版,推动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研究设计国际合作新载体新机制,共同构建全面、务实、包容的伙伴关系,把数字化转型时代的世界合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面向未来,我们每个人都心怀梦想。让网络跨越时空,让联结穿越山海,让合作超越隔阂,以开放教育资源满足时代需求,以数字对话交流扩展信任发展通道,努力做优做强数字教育生态雨林,广泛惠及所有学习人群。实现这一美好梦想,我们将始终秉持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的理念,与世界同行一道,坚定执着、勇毅前行,大踏步走在时代前列!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中国唐代诗人李白曾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发展数字教育,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改革所向,更是教育工作者应有之志、应尽之责、应立之功。我相信,只要我们携手并肩,团结一致,抢抓机遇,共克时艰,就一定能够扬帆远航,胜利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谢谢各位!
        • 在二〇二三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 01-21 ]

            (2023年1月20日)
            习近平
            同志们,朋友们:
            农历癸卯兔年春节即将到来。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辞旧迎新,共贺新春佳节。
            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向大家致以节日的美好祝福!向全国各族人民,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拜年!祝大家新春愉快!
            即将过去的壬寅虎年,是党和国家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团结奋斗,凭着龙腾虎跃的干劲、敢入虎穴的闯劲、坚忍不拔的韧劲,书写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我们胜利召开了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踏上新征程,向着新目标,奋楫再出发!
            一年来,我们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保持增长,365官网国内怎么进_365bet网上娱乐平台_365dni讲解喜获丰收,就业物价基本稳定,民生保障扎实,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巩固,科技成果捷报频传,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根据病毒变化和防疫形势,不断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最大程度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现在,防疫仍然吃劲,曙光就在前头,只要我们上下同心、坚忍不拔,就一定能赢得防疫最后胜利。
            我们成功举办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向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取得办赛和竞赛成绩双丰收,北京成为全球第一个“双奥之城”。
            我们隆重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香港、澳门继续保持繁荣稳定。我们坚定开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争,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动权。我们大力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广交朋友,为动荡不安的国际环境增添稳定性。
            这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实践表明,只要党和人民始终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任何风浪都动摇不了我们的钢铁意志,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我们的铿锵步伐。
            同志们、朋友们!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希望与挑战并存。我们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推动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顽强拼搏,就一定能够实现新征程的良好开局。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要笃实好学,尊重实际,不违背规律,不盲目蛮干;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不做表面文章,不耍花拳绣腿。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历史不会辜负实干者。我们靠实干创造了辉煌的过去,还要靠实干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同志们、朋友们!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兔被称为瑞兔、玉兔,代表着机智敏捷、纯洁善良、平静美好。吉兔呈祥,象征中华大地愈发安宁祥和、生意盎然、朝气蓬勃。在农历兔年,希望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像动如脱兔般奋跃而上、飞速奔跑,在各行各业竞展风流、尽显风采。
            在这万家团圆之时,还有许多人坚守在工作岗位,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中留下自己闪亮的足迹。我们向这些无私奉献者致敬!
            最后,祝大家阖家团圆、身体健康、兔年吉祥、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 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奋力谱写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教育华章 [ 01-03 ]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 怀进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系统要深刻领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这一战略部署的深义和赋予教育的新使命新任务,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力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强大教育力量。
            坚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敢抉择,锐意进取、攻坚克难,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取得的,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事业特别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工作高度重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突出强调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为新时代教育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十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持续用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加快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更加充实,14亿多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我国教育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迈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教育系统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
            新时代新征程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推向前进,教育系统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更加坚定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刻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将思想伟力转化为引领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伟力。要充分发挥教育系统智力和人才密集优势,扎扎实实做好理论研究阐释工作,深入研究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战略、重大举措,深入研究如何更好推动理论成果传播推介和转化利用,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影响的高质量研究成果。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坚决筑牢教育系统安全稳定防线,坚持不懈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确保教育领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增强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回顾历史,国家繁荣昌盛、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美好的背后,无一不体现出科技立国、教育立国的基本逻辑,无一不是把教育视为对未来的“先期投资”。放眼全球,面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迅猛发展,一国对创造力、创新力的培养和投资,已成为保持领先的重要密码,而创造力和创新力依赖于人才,根本要依靠教育。面向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对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作出宏观展望,明确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目标任务,明确建成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这都需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从而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面对新的战略使命和历史责任,教育系统必须加快转变观念,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在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中、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在人民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中全面审视教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站在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到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教育对国强民富、文明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紧紧围绕党和国家战略目标和举措,不断提高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要回答时代课题,深刻认识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联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有效助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坚持守正创新,深刻认识到今天教育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扎实推进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工作、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重大部署,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采取更为有力的贯彻落实举措,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
            坚持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落实德育为先,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和专业课教育教学。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全面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儿童青少年的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让孩子们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抓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多次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锚定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目标,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构建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在更高水平上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贡献。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健全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持续深入推进“双减”工作。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完善普惠性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加强保障能力建设。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不断提高资助水平和精准度。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有效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打造国家战略人才和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全方位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部署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加快卓越工程师培养,加强优秀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育,加快造就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打牢支撑科技创新的学科专业基础。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卡脖子”问题,推动高校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实现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推动高校参与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升高校咨政服务能力,高质量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增强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坚持问题导向,勇于打破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创新创造活力,加快解决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更加注重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充分发挥教育评价改革的指挥棒作用,坚持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建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坚持依法治教,全面推进教育工作法治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拓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教育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教育数字化,加快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步伐,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打造成教育领域重要的公共服务产品,构建数据驱动的教育治理新模式,不断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助力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本文刊发于《学习时报》2023年1月2日第1版)
            
        •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 12-22 ]

            怀进鹏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一个单独部分,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并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全面而系统的部署,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
            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作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的重大论断和决策,坚持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教育强国建设并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表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教育是根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进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对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战略引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对“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进行整体谋划,并将“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纳入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这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部署,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探索与创新,对于我们党领导人民共同应对百年变局,齐心协力战胜前进路上风险困难,充分彰显和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坚定不移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勇前进,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二)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是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期盼的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砥砺前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并强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党和国家教育决策的重要遵循,集中体现了坚持人民至上、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重要理念。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获得感持续增强。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优越性,必将有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使教育同人民群众期待更加契合,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
            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坚实基础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召开全国教育大会,出台规划,推动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教育普及水平全方位提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10年来,“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这是对新时代我们党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上持续推进取得新成就的高度概括。2021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4%,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8.1%、91.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8%。目前,我国教育普及程度总体上稳居全球中上收入国家行列,其中,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国际社会公认的普及化阶段,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9年,每年全国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输送数以千万计毕业生,继续教育为各行各业培训上亿人次,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支撑,拓展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之路。
            (二)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创造了绵延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尊师重傅、倡教兴学的优良传统深深融入世代传承的文化血脉之中,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注入了持久的磅礴动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进程中,我国教育现代化越来越焕发出蓬勃生机,教育强国建设更加呈现鲜明的中国特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德智体美劳”的总体要求,创造性地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广大师生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决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党全面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教育治理能力迈上新台阶,在发展素质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教师能力素质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推动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强国做好了充分准备,为全球教育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教育发展实力和服务能力迅速增强。随着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有效落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保持在4%以上,教育成为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第一大支出,一批重大教育工程顺利实施,极大改善了办学条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全覆盖并日益健全,教育系统全力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尤其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成功实施世界上最大规模在线教学,所有大中小学从停课不停学不停教到复课复学,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全国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家级三大科技奖励项目中,高校参与比重和贡献份额均超过60%,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90%以上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由高校承担,高校积极参与破解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生力军。当前,更全方位、更多层次、更宽领域、更加主动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新格局正加快形成,我国与188个国家和地区、40多个重要国际组织建立教育合作交流关系,教育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10年来,一大批基层改革创新的经验做法不断涌现,一些长期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破解,教育生态持续向好,引领教风学风持续改善,赢得人民群众的更多理解和支持,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更加浓厚。教育系统自身实力的持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不断提升,必将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征途上发挥出更大优势,也将为今后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及其他强国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的支撑、作出更多实质性贡献。
            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总体方向和重点任务
            综观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其原因归根结底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统筹谋划,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在于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心向党、奋进拼搏。党的二十大报告向全党全社会发出新的动员令,对“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远景目标作出新的擘画,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关键时期的未来5年目标任务和重要举措进行新的部署,着眼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立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大局,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总体方向和重点任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教育领域的最新发展,作为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新部署新要求,具有统领性、引领性的重要意义。教育系统在贯彻落实过程中,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续完善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锚定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依法保障财政性教育经费拨付使用到位,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间教育差距。重点是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开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打下更好基础。
            (三)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相互支持配合,共同聚焦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教育、科技、人才强国建设协调推进的共同任务。围绕人力资源深度开发和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重点是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坚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尽快形成与国家发展战略、生产力布局和城镇化要求相适应的多层次、多样化教育发展新高地,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四)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教育强国建设激活力、增动力。建设教育强国,必须继续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重点是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全面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更加重视儿童青少年的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办学,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五)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系列部署,教育系统将积极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打造成教育领域重要的公共服务产品,不断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加强部门地区政策协调,促进学校社会资源共享,形成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奋力谱写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新篇章。(本文刊发于《人民日报》2022年12月21日第09版)
        •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强大教育力量 [ 12-01 ]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 怀进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安排部署,赋予教育新的战略地位、历史使命和发展格局。教育系统要自觉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把握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方位,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打造教育、科技、人才共同体,助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加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双一流”建设扎实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龙头作用彰显,创新资源加速汇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初步形成层次清晰、布局合理、支撑有效的科研平台体系。在全国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务、国家重大实验室建设、国家级三大科技奖励项目中,高校参与比重和贡献份额均超过6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0%以上由高校承担,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在高校涌现,有力支撑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当前,全球科学研究范式和科研组织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为我们提供了变道超车的难得历史机遇。教育系统要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深刻认识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积聚力量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实现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努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主动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努力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先导力量、战略力量。
            打造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满足这样庞大的人才需求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培养,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强基计划”、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等重大项目,集聚了全国超过40%的两院院士、近70%的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成为识才、聚才、育才、用才的重要平台。面向未来,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战略人才力量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坚定不移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要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培养,突破常规、积极作为,着力推进课程、教材、教师和实践条件建设,有针对性地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加快推进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着力健全人才引进和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发挥作用的制度体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培养更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筑牢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夯实教育、科技、人才强国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上持续用力,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目前,我国教育普及程度总体上稳居全球中上收入国家行列,其中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普及程度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国际公认的普及化阶段。迈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党的二十大对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出新的重大部署。下一步,教育系统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教育问题。要系统提高教育发展效能,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要着力增强教育发展动能,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本文刊发于《光明日报》2022年11月30日04版)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11-09 ]

            孙春兰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通篇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是我们党开启新时代新征程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专门部署,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
            我们党始终坚持教育发展的人民立场,历来强调发展教育为了人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用70多年时间走过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历程,基本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了“九个坚持”的顶层设计、思路原则和任务要求,深刻回答了关系教育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发展了党对教育的规律性认识,引领教育改革更加深化、教育公平和质量不断提升,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一)教育普及水平显着提升。我国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2.9万所,在校生2.9亿人,各级教育普及水平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88.1%,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4%,历史性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失学辍学问题,义务教育有保障全面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1.4%,如期实现普及目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进入普及化阶段。各级各类教育的加快普及,显着增强了我国教育的包容性、公平性、适应性。当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8年,为提升国民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现代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坚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协调发展,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建设学分银行,实现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稳步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满足不同学生成长需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全面实现县域基本均衡目标;高等教育坚持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发展,撤销和停招本科专业点近1万个、增设1.7万个,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国与5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教育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
            (三)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不断增强。针对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开展2万多所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增加普惠性学位416万个,2021年普惠园覆盖率87.8%,公办园在园幼儿占51.9%。针对群众反映的义务教育校内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问题,坚定不移推进“双减”,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95.6%,线上压减87.1%,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大部分家长反映教育焦虑有所缓解。压实地方政府举办义务教育责任,2022年秋季学期新增公办学位628.4万个、购买民办学位756.2万个,保持民办义务教育合理结构。这些教育民生工程,进一步优化了教育生态,支撑了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教育服务发展能力全面提升。10年来,我国大中专院校向经济社会主战场输送上亿名毕业生,继续教育每年为各行各业培训上亿人次。支持高校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和平台,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实施强基计划,77所高校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着力培养拔尖人才。连续举办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直接或间接创造就业岗位591万个。3年来高职累计扩招413万人,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统筹教育资源主动服务东北振兴和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建设,为区域和国家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五)教育优先发展得到有力保障。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10年不低于4%,是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的第一大支出,巩固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改薄”改善了832个脱贫县办学条件,99.8%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基本要求。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覆盖各个学段,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700万农村学生。“特岗计划”为中西部乡村学校补充103万名教师,“优师计划”每年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1万名左右本科层次师范生。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教师的周转住房、职称评聘、职业发展等持续改善,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更加浓厚。
            教育面貌的格局性变化,根本在于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的全面加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更加完善,有力保证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通过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当代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发出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充分表明他们是值得信赖、可以寄予厚望的一代。
            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总体思路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强国必先强教,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教育现代化的支撑。在新的起点上,教育工作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目标,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这是思考和谋划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也是丝毫不能偏离的政治方向。青少年是价值观形成和塑造的关键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强调德育为先。要从学生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持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想政治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贯通起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教育传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塑造、能力锻造、人格养成。教育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第一位的是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会学生有能力、有责任、有爱心,全面发展、学有所长,培养出党和国家需要、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坚持科学的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理念是教育实践的先导。教育是一门科学,兴教办学、人才成长有客观的规律。中华民族历来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智慧,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等。要坚定教育自信,弘扬我国优秀教育传统,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深化体教融合,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适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每个学生的禀赋、潜质、特长不同,学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因材施教,探索多样化办学,对在某些方面确有专长的学生,通过个性化指导、兴趣小组等灵活教学管理方式进行重点培养;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用心发现他们的长处、耐心施教,使教育的选择更多样、成长的道路更宽广,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持续不懈的努力,守正笃实、久久为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坚持教育事业的公益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事关国民素质提升和国家未来发展,是重要的公共服务。我国教育法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在保证公益性的前提下,政府以外的民办教育机构提供教育服务,对于扩大学位供给、满足多样教育需求来说是有益的。但良心的行业不能变成逐利的产业,更不能让资本在教育领域无序扩张,加重群众负担,破坏教育生态。近年来推进“双减”工作、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同时大力发展普惠园、推进义务教育城乡均衡、保障随迁子女入学、开展控辍保学,都是坚持教育的公益性。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既在于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更体现在教育机会、资源配置、制度政策的公平。促进教育公平不是削峰填谷,关键在补齐短板、提高质量,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数字化线上教育是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我国城乡学生共享全国名师、名家、名校、名课资源,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各级政府要承担起责任,该投入的必须投入,保障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平衡好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政府责任和社会责任,将教育改革发展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四)坚持教育质量的生命线。人民满意的教育必定是高质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2万美元,教育正加快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内涵发展阶段。提高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的全方位调整,需要做到老师“教好”、学生“学好”、学校“管好”三位一体。义务教育阶段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基础,是重中之重,近年来重点抓教学改革、课程质量提升,倡导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水平和潜力的重要标志,坚持以“双一流”建设为牵引,强化本科教育,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规定,同时严格学校管理,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形成鲜明的质量导向。职业教育优化类型定位,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促进提质培优,推动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一半以上。牢固树立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国家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效益,把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心集中到教育教学上来,全面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
            三、新时代新征程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点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的重大部署,要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改革创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把教育系统建设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深入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提高教育治理能力,赋予学校更多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发展活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解决学校后顾之忧。
            (二)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要适应人民期盼和发展需求,巩固提升普及水平,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学前教育要多渠道增加普惠性资源,全面提升科学保教水平。义务教育要落实“五育并举”要求,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要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高等教育要促进内涵式发展,鼓励高校在不同定位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入实施中职、高职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推动高职提质培优,稳步发展本科职业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更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关乎公平与效率、规模与质量、国家需要与个人期望,涉及思想观念、利益调整,要发挥关键领域改革的作用,带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综合改革。学校的职责归根结底是教书育人,要推动办学治校坚守育人的本源,坚决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自主招生、特才特招等选拔机制,更好发挥“指挥棒”作用。要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持续优化教育教学秩序和综合育人环境,巩固拓展“双减”成果,防止反弹。稳步推进民办义务教育治理,落实“公民同招”和免试就近入学,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教育督导改革要重点完善常态化监测,强化结果运用和问责机制。同时,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拓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谈不上高质量的教育。要深入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推动政策、资源、投入进一步向教师倾斜,引导师范院校坚持“师范为本”、以培养教师为主业,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保证教师队伍有充足的师资来源,加快补充思想政治、音体美等学科教师。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倾斜支持,完善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交流轮岗的激励机制,扩大中小学中高级岗位比例,提高教龄津贴标准,吸引和激励更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五)着力完善保障条件。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体现在经济社会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等方面。要健全财政教育投入机制,全面落实各级政府支出责任,确保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不低于4%。不断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健全各级教育生均标准,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把新增教育经费更多用在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设施改善上,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推进教育数字化,全方位奠定教育发展基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 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教育改革发展新篇章 [ 09-21 ]

            中共教育部党组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召开全国教育大会,印发实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开启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历史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理论创造力,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办教育、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办教育、为谁办教育、谁来办教育等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1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特征,明确了做好教育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根本要求。教育系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做到“两个维护”,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成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更加完善。修订印发《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党的建设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印发《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从试点推向全国。民办学校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基本实现全覆盖,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切实加强。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风清气正的教书育人环境不断优化。教育系统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广大师生衷心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活动中,广大青少年学生发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时代强音,展现出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决心。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不断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使教育领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新形势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指明了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教育系统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明确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全面加强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将其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编写使用大中小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5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成效显着,“大思政课”建设全面推进。设立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由100余家发展到1440余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等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全面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全国普通话普及率从70%提高到80.72%,广大青少年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针对“小胖墩”、“小眼镜”等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加强体育美育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毫不松懈抓好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稳步上升,优良率由2016年的26.5%上升至2021年的33%。修订教育法,将“劳”纳入党的教育方针,劳动教育在大中小学广泛开展。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加强,广大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持续向上向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我们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更加注重提升全民族素质,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要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这些重要论述揭示了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教育系统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推动实现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普及,进一步扩大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普及水平快速提升。截至2021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万所,在校生2.91亿人,专任教师1844.37万人。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其中,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国际公认的普及化阶段,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8.1%,比2012年提高23.6个百分点。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4%,比2012年提高3.6个百分点。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1.4%,比2012年提高6.4个百分点。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8%,比2012年提高27.8个百分点。教育普及的全方位跃升带来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显着提升,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8年,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18亿,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全民族素质极大提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着力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在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上下功夫,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断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教育公平迈出新的重大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我们要坚持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这些重要论述饱含着总书记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教育工作中的实践要求。教育系统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快缩小区域、城乡差距。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教育系统连续实施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大力推进2万多所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7.8%。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等重大项目,全面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为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为有效解决中小学生负担重这一突出问题,坚定不移推进“双减”,校外培训治理取得明显进展,线下学科类机构压减率95.5%,线上压减率87.1%,学校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全社会支持和认可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深化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改革,免试就近入学和“公民同招”政策全面落实,“择校热”大幅降温。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服务的比例达到90.9%,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超过95%。深入实施重点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计划,2012年以来累计招生95万余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10年来,8000多万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水平保持稳定。全力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脱贫家庭学生辍学自2020年底保持动态清零,长期存在的辍学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为世界提供了教育减贫的中国经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有效缓解,教育方面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面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把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五、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教育服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着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要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要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各类人才。这些重要论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更加突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指明了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服务面向和奋斗目标。教育系统坚持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推动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社会体系、科技体系有效对接。
          365官网国内怎么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明确类型教育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超额完成高职扩招三年行动目标任务,职业院校供给了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70%以上的新增从业人员。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取得显着成效,在若干前沿领域取得重要原创性成果,带动一大批高校和学科持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新增交叉学科门类,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周期由10年缩短为5年,对国家急需学科专业的响应能力持续增强。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持续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体系。高校牵头建设了60%以上的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30%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承担了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加快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显着提升。实施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部省合建高校建设和教育现代化区域创新试验深入推进,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的新时代教育发展空间格局基本形成。我国教育日益成为适应、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能力持续提升。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导向,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定不移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以高质量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效能社会服务,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六、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遵循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着力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深化改革对于教育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方向任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教育系统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结合,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不断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系统抓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落实落地,加速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坚决纠正短视化、功利化做法,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9个省份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艺术体育类高考招生进一步严格规范,高职院校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比超过60%,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完成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修订,新时代教育法治保障更加有力。持续深化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强化问责机制和常态化督导,真正使教育督导“长牙齿”。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一些长期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破解,一大批基层改革创新的经验做法不断涌现。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使教育领域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七、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投入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做好老师,就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坚强决心,对广大教师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各级党委和政府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连续10年保持在4%以上。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惠及3700万农村学生。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出台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特岗计划”为中西部乡村学校补充103万名教师,“优师计划”每年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培养1万名左右本科层次师范生,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基本实现。广大教师以赤诚之心、仁爱之心、奉献之心投身教育事业,涌现出李保国、黄大年、张桂梅等一大批优秀教师,于漪、卫兴华、高铭暄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教师奋战在抗击疫情和“停课不停学、不停教”两条战线上,守护亿万学生身心健康,为抗击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实施,建成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支撑起人口规模巨大的教育体系。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我们要强化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撑保障,大力营造全社会重视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浓厚氛围,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
            八、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加快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升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优化教育开放全球布局。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教育对外开放在国家开放大局中的地位作用,指明了新时代深化教育国际交流的目标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系统加快和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务实合作,全面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持续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与188个国家和地区、40多个重要国际组织建立教育合作交流关系,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覆盖58个国家和地区。中外人文交流不断深化,76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发起并成功举办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在亚、非、欧三大洲19个国家建成20个“鲁班工坊”,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职业教育”特色项目。连续举办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累计吸引120多个国家和地区603万个团队、2535万名学生参赛。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重要国际组织合作持续深化,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坚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加快形成,我国教育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将开放合作作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推动力,以更高水平的教育对外开放促进更高质量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新时代10年,是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的10年,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的10年,是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深化的10年,是教育公平和质量全面提升的10年,是教育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的10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教育系统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转化为建设教育强国的生动实践,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民生上抓教育、从规律上办教育,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教育改革发展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本文刊发于《求是》2022/18)
        • 习近平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的回信 [ 09-09 ]

            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的同学们:
            你们好!来信收悉。入学一年来,你们通过课堂学习和支教实践,增长了学识,开阔了眼界,坚定了到基层教书育人的信念,我感到很欣慰。值此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谨向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北京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的现代师范教育高等学府,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希望你们继续秉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珍惜时光,刻苦学习,砥砺品格,增长传道授业解惑本领,毕业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教师节即将来临,祝全国广大教师节日快乐!
            习近平
            2022年9月7日
        • 十二届市委第二轮巡视完成进驻 [ 11-19 ]

            根据市委统一部署,截至11月18日,承担十二届市委第二轮巡视任务的9个市委巡视组已全部进驻,将对教育系统26个党组织开展为期60天的常规巡视。
            市委巡视组组长在巡视进驻动员会上指出,党的二十大后的首轮巡视聚焦我市教育系统及高校所属医院,充分体现了市委对教育和医疗卫生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及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市委巡视组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及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巡视工作方针,坚持在“发挥政治巡视利剑作用,加强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上下功夫,以精准监督实效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要求落地落实,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健康天津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市委巡视组组长强调,本轮巡视将紧扣教育系统及校属医院特点规律开展监督,重点检查落实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关于教育、医疗卫生工作决策部署及市委工作要求情况,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情况,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情况,落实巡视、审计等监督发现问题整改情况,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为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被巡视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表示,要以此次巡视为契机,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扛起政治责任,强化政治担当,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和同题共答的行动,积极支持配合市委巡视工作。要进一步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主动对标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坚持以巡促改、以巡促建、以巡促治,着力解决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扎实履职尽责,用实际行动坚定扞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为建设教育强市、推进健康天津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轮巡视期间,将开展选人用人和机构编制纪律、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专项检查,对16所市属高校党委巡察工作进行指导督导,并同步组织开展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专项巡察。
            十二届市委第二轮巡视进驻信息向社会公布。
            十二届市委第二轮巡视进驻信息公开一览表
            
        • 2022年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满意度调查 [ 11-24 ]

            为广泛征求社情民意,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情况,国务院教育督导办依托“中国教育督导”微信公众号,开展2022年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满意度调查工作。具体如下:
            调查时间:2022年11月至12月31日。
            调查方式:扫描“中国教育督导”微信公众号二维码,选择“关注公众号”。进入该微信公众号界面后,点击首页底部“互动平台”菜单,选择“政府履责情况调查”,进入问卷填答;填答人根据各自身份(社会人士、教师和学生),选择相应问卷填答。填答人提交问卷和问题举报后,将自动上传至系统后台,以保证调查过程公正、问卷结果和问题举报内容保密。
            (中国教育督导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 关于天津市职业教育首批产教融合专业遴选结果的公示 [ 02-16 ]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 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产教城融合打造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标杆的意见》要求,按照《关于申报天津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专业的通知》(津教职函〔2023〕5号)要求,经院校申报和专家评审,遴选出我市职业教育首批26个产教融合专业。现就天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专业目录首批拟入选名单予以公示(详见附件),公示期为2023年2月16日—2月22日(5个工作日)。
            公示期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公示存有异议,请与市教委职业教育处联系。异议要以书面形式(包括必要的证明材料)提出。单位提出的异议,须在异议材料上加盖本单位公章,并写明联系人姓名、通讯地址和电话;个人提出的异议,须在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并写明本人的工作单位、通讯地址和电话。我们将对提出异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保密。
            联系人:王丽楠    联系电话:83215136
            附件:天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专业目录首批拟入选公示名单
            2023年2月16日
            
        • 关于教育系统拟推荐第八届天津市道德模范候选人的公示 [ 02-15 ]

            按照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天津警备区政治工作局下发的《关于开展第八届天津市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的通知》(津文明办〔2023〕3号)要求,市教育两委组织教育系统各单位开展了申报推荐。经基层单位党委推荐、市教育两委组织评选,拟推荐下列候选人参评第八届天津市道德模范,现予以公示。
            一、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高建华  天津城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二、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
            刘晓武  天津财经大学退休教授
            三、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
            逄锦聚  南开大学讲席教授、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
            闫虎民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师
            赵  强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
            公示时间为2月16日至24日。公示期间可通过电话、邮箱向市教育两委宣传处反映公示对象存在的问题。我们将严格遵守相关纪律,履行保密义务。请在反映问题时提供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便核实反馈情况。
            联系电话:83215080(8:30—12:00,13:30—18:00)
            政务邮箱:sjwxcc@947365.xyz
            通讯地址:天津市南开区水上公园北道50号
            邮政编码:300074
            中共天津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2023年2月15日
            
        • 关于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拟申报成果的公示 [ 02-15 ]

            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申报工作的通知》(教社科厅函〔2022〕47号)要求,经公开申报、形式审查、专家评审等程序,现将天津市拟申报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的成果相关信息予以公示。
            公示期为2023年2月15日至2月28日。公示期内,如有异议,请向市教委科研处反映。以单位名义反映的应加盖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的应署真实姓名、身份证号和联系电话,否则恕不受理。我们将对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并为反映人保密。反映情况的书面意见请于2023年2月28日之前通过邮递、传真送达市教委科研处。
            天津市教委科研处: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水上北道50号。
            邮编:300074;联系电话:83215137,83215357(传真)
            附件:天津市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拟申报成果一览表
            
        • 关于做好天津市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 02-06 ]

             
            为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天津市关于着力推动经济运行一季度良好开局全年整体好转的政策措施》文件要求,推动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现将《关于做好天津市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予以公布。
            联系人:满荣,83215175。
            附件:关于做好天津市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2023年2月3日
             
             
        • 关于公布天津市第六届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 比赛暨教育部第七届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 [ 01-31 ]

            各高校、各区教育局、中职学校、直属学校: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青少年宪法学习宣传教育走深走实,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第七届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的通知》(教政法厅函〔2022〕 5号)要求,由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天津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办,天津理工大学、天津海河传媒中心生活广播承办的天津市第六届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 比赛暨教育部第七届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天津赛区选拔赛于2022年10月27日圆满结束,现将比赛结果予以公布。
            附件:天津市第六届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 比赛暨教育部第七届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天津赛区选拔赛比赛获奖名单
            2023年1月30日
            
        • 市教委关于2023年度天津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项目承担机构遴选的通知 [ 01-28 ]

            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确保2023年度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有序开展,在前期需求调研基础上,我委确定了2023年度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项目,现就天津市2023年度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项目承担机构遴选事宜通知如下。
            一、项目设置
            天津市2023年度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拟开设“课程实施能力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等11个项目,具体项目与计划见附件一。
            (一)课程实施能力提升(01)。培训对象为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采取集中研修、岗位辅导等形式,开展为期不少于4个月的研修,其中集中培训累计不少于4周(160学时),分阶段开展研修。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课程思政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和教案编写与实施、新型活页式与工作手册式教材编写与使用、模块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施、实训实习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诊断与改进的实施、教学质量评价等。
            (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02)。培训对象为职业院校骨干教师,采取集中研修、项目实操等形式,开展为期不少于4个月的研修,其中集中培训累计不少于3周(120 学时),分阶段开展研修。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职业教育信息化制度标准、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制作应用、在线教学组织实施和平台使用、混合式教学组织实施、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AI(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教学管理信息化应用。
            (三)公共基础课教学能力提升(03)。培训对象为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特别是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语文、数学专任教师和高职学校思想政治、英语、体育专职教师,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研修、专题研修和德育研学等形式,开展为期不少于2个月的培训,其中集中培训累计不少于2周(80学时),分阶段开展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中职思想政治、语文和数学三科统编教材编写思路、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质量评价;中职数学等7门公共基础课,高职英语、信息技术等公共基础课教学能力提升;教案、教学案例开发设计等。
            (四)鲁班工坊建设能力提升(04)。培训对象为职业院校和应用型高校遴选参与鲁班工坊建设骨干教师,采取集中研修、岗位辅导等形式,开展为期不少于2周的集中培训(80学时),可分阶段进行。内容主要包括“中文+职业技能”学习中心建设与管理,EPIP工程实践创新项目教学模式,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教材、课程教学方案等开发等。
            (五)培训者团队建设(05)。培训对象为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省级师资培训基地骨干培训教师、培训管理人员。通过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培训管理团队,采取集中面授、网络研修、课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为期不少于2个月,其中集中研修不少于2周(80学时)培训。研修内容主要包括培训基地建设、需求分析方法、模块化培训课程设计、绩效考核评估等。
            (六)海河名校长(书记)培育(06)。遴选职业院校校长(书记)参加培训,通过集中研修、跟岗研修、考察交流、在线研讨、返岗实践等方式进行培育,开展为期不少于4个月,其中集中研修时间不少于2 周(80 学时)。内容主要包括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和教师工作的重要政策、国际职业教育先进理念和实践、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职业院校治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X证书制度、“三教”改革组织领导与实施、校企合作深化、教育教学成果培育、信息化建设管理和应用等。
            (七)“1+X”证书制度实施能力提升(07)。培训对象为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采取联合研发、合作培训、岗位实践等方式,开展不少于4个月的研修,其中集中研修累计不少于4周(160 学时),分阶段开展研修。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职业(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专业教学标准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专业课程融合,模块化教学方式方法,职业技能等级考核与培养课程考核评价等。
            (八)教师企业实践(08)。选派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到国家级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开展产学研训一体化岗位实践,采用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顶岗、参与研发项目、兼职任职等方式,开展累计不少于8 周(320 学时)集中跟岗锻炼,可分阶段进行。内容主要包括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技能要求、用人标准、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等。
            (九)海河名师(名匠)团队培育(09)。遴选职业院校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学名师或具有绝招绝技的技能大师(专兼职)组建“双师型”名师(名匠)工作室或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通过定期团队研修、项目研究、行动学习等方式,进行为期3年的分阶段研修,其中每名成员每年完成累计不少于80学时的线下研修。研修内容主要包括模块化课程建设与组织实施、教学资源研发、教学能力和教科研能力提升等;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研修内容主要包括技术技能传承、积累与开发应用、传统(民族)技艺传承、实习实训资源开发、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等。
            (十)海河名师访学(10)。遴选职业院校骨干教师或专业带头人,采用在天津市国家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双高”校等优质学校、科研院所及国内名校建立导师库,通过结对学习、联合教研、专项指导、顶岗研修等方式,双向选择到导师所在单位进行时长不少于6个月访学,其中导师指导不少于96学时。访学内容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研制、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课程开发与建设、名师工作室建设、教学能力大赛、技能大赛、教科研方法等。
            (十一)产业导师特聘(11)。支持职业院校设立一批产业导师特聘岗,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到学校工作。采取兼职任教、合作研究、参与项目等方式,进行不少于半年的服务。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承担不少于80学时/学期的教学工作,参与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参与“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校本研修、产学研合作研究等。
            二、申报条件
            2023年项目承担单位遴选继续采用申报评审制,由拟承担项目的单位提出申请,市教委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一)申报教师培训类项目(项目01-06)的单位,要符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项目管理办公室有关承担国家级项目的资质要求。天津市属地申报单位应为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培训基地和市优质培训基地;天津市属地以外申报单位必须为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或全国职业教育师资专业技能示范单位、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培训基地。
            (二)申报“1+X”证书种子教师研修项目(项目07)的单位,应为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全国职业教育师资专业技能示范单位、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培训基地、天津市属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单位,具备相关专业培训评价组织要求的培训场地及设备。
            (三)申报教师企业实践项目(项目08)的单位,一般应为教育部公布的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并且要求具有对外培训资质,行业代表性强、覆盖专业面广、岗位群和产业链齐全,具有专门的职工培训机构、能够提供实践岗位和指导教师(师傅),且可以解决教师实践必需的食宿等生活条件。企业的组织机构、制度建设、基础条件、队伍建设等能够满足培训项目要求。
            (四)申报海河名师(名匠)团队培育项目(项目09)的单位,应是我市“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突出的中高等职业院校。由职业院校推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学名师或具有绝招绝技的技能大师(专兼职)申报,组建“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或技术技艺创新平台。已经是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名师(名匠)团队和市级、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项目不再申报。
            (五)申报海河名师访学研修项目(项目10)的单位,应是我市在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大赛、班主任能力大赛、创新创业大赛成绩较为突出,教学科研成果丰富的中高等职业院校,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培训基地。由中高等职业院校和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推荐在职业教育具有一定影响力,教研科研成果丰富的教师申报访学导师。海河名师访学导师需要通过所在单位党委进行师德师风审查。
            三、项目经费
            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项目培训经费由中央奖补专项资金支持,主要用于补助教师培训(含企业实践)期间直接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包括师资费、住宿费、伙食费、培训场地费、设备租赁费、培训资料费、交通费等。
            经费标准按照培训(含企业实践)类(项目01—08)人均550元/天;海河名师(名匠)团队培育项目(09)中名师工作坊与技术技艺创新平台按照每个团队5万元/年予以支持;海河名师访学研修项目(10)给予每位访学教师1万元支持;产业导师特聘岗项目(11)按照每年每岗1万元进行补贴。
            四、申报要求
            (一)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重点工作,各培训项目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教师培训的必修内容,聚焦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把“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1+X”证书制度等作为培训重点内容。
            (二)各培训承担单位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建设数字化培训资源,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要创新教师培训模式与方式,突出线上培训做中学范式,以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强化实践导向。
            (三)项目实施强化成果导向,各培训承担单位要加强成果转化指导,推行分阶段培训。为解决工学矛盾,各培训机构要充分利用上半年和暑期时间开展教师培训。同时可以通过网络课、直播课形式在学期中进行基本理论的教学,假期线下集中研讨、项目实做等形式进行成果呈现,再通过返岗实践指导学员进行行为转化。
            (四)各培训申报单位都要充分进行需求调查分析,根据教师需求设置培训模块与培训课程,强化培训模块之间的衔接与整合,以问题为导向,强化项目化、任务化学习。
            五、申报遴选程序
            (一)申报项目
            申报单位须填写《申报书》(各项目申报书统称,以下同),于2023年2月20日之前将《申报书》上传至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信息化服务平台(http://202.113.245.38:8280/train/)。纸质《申报书》加盖公章后一式二份寄送至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国培项目办(天津市职业院校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办公室),同时将申报书电子版发至tjzjszpx@126.com。
            申报项目01—07填写《天津市2023年度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项目申报书》(附件2)。每个申报单位最多可申报5个项目。
            申报项目08《天津市2023年度教师企业实践项目申报表》(附件3)。本项目可根据承担专业情况选择部分专业进行申报,培训内容要有分专业的安排。
            申报项目09填写《天津市2023年度海河名师(名匠)团队培育项目申报表》(附件4)。名师工作室和技术技艺创新平台每校各限报1个。
            申报项目10填写《天津市2023年度海河名师访学研修导师推荐表》(附件5)。
            申报项目11填写《天津市2023年度产业导师特聘登记表》(附件6)。
            (二)项目评审
            市教委组织(由天津市职业院校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办公室协助)专家对项目申报材料进行评审。
            (三)结果公布
            根据评审结果,确定项目承担单位并公示,同时报教育部备案。
            六、联系方式
            1.天津市教委
            职业教育处  联系人:王丽楠;联系电话:022-83215136
            教  师  处  联系人:周化平;联系电话:022-83215127
            2.天津市职业教育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办公室
            联系人:廖媛、孟金梅;联系电话022-28112893
            通信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大沽南路1310号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项目办(邮编:300222) 
            附件:1.天津市2023年度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项目表
                  2.天津市2023年度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项目申报书
                  3.天津市2023年度教师企业实践项目申报表
                  4.天津市2023年度海河名师(名匠)团队培育项目申报表
                  5.天津市2023年度海河名师访学研修导师推荐表
                  6.天津市2023年度产业导师特聘登记表
            2023年1月28日
            
        • 2022年天津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开展对各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情况督导检查工作报告 [ 01-19 ]

            根据我市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措施和对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2022年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开展了对各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情况督导检查工作。16个区全部进行自查自评,市政府教育督导室抽取6个区进行了实地督查。
            一、督导检查的基本情况
            2022年6月,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研究制定了《2022年对各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方案》,并印发各区政府。
            16个区区政府严格对照评价方案,认真开展自查自评,形成区政府2021年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自评报告,并在区政府官网公示一周。2022年8月,各区向市政府教育督导室报送了经过公示的区政府2021年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自评报告。自评报告包括自查情况、主要成绩、经验做法、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在16个区自查自评的基础上,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组建市级督学专家组,于2022年10月至11月,分别对和平区、河西区、南开区、河北区、东丽区、西青区6个区区政府2021年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进行了实地督查。实地督查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交流访谈、查验佐证材料、实地抽查有关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等方式进行。2022年12月,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向接受实地督查的区正式反馈了督查意见。
            二、各区主要经验做法
            各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认真履行教育职责。
            各区制定和完善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教育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地,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深入学校为师生讲授思政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积极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规范民办义务教育管理,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财政资金优先安排教育。加强教材、课外读物管理使用和监督。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建立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落实校外配餐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切实维护学生、家长权益。
            三、督查发现的主要问题
            通过实地督查,发现相关区在履行教育职责,取得实际成效上还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供给还不够充分、不够平衡,有的区学校美术、音乐专用教室存在缺口,不利于课程的实施。有的区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幼儿园建设不足。区域、校际之间教育差距依然存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存在短板。有的区学生近视综合防控工作成效不明显。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完善,科学的教育理念没有完全树立起来。校外培训机构隐形变异、违规培训行为时有发生,风险防范任务艰巨。
            四、认真做好问题整改
            市政府教育督导室根据实地督查发现的问题,形成了反馈意见,已反馈相关区政府,同时抄送各相关区委、区人大、区政协,作为对区政府和相关负责人履职考核的重要参考。
            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要求相关区政府加强问题整改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统筹协调,以此次督导检查为契机,坚决把党和国家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战略部署落实落细落到位,加快推动本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相关区政府要严格按照反馈意见要求,制定整改方案,提出整改措施,压实整改责任,明确整改时限,落实整改任务。整改工作报告,在区政府官网公示后,以区政府名义,于2023年6月30日前,报送至市政府教育督导室。
            对责任不落实、整改不力的,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将依据教育督导问责办法及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依规依纪严肃追责问责。
            
        • 我市教育系统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 03-08 ]

            今年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求真务实、催人奋进,绘就了新时代新征程教育事业发展的“施工图”。我市教育系统的干部教师反响热烈,倍感振奋和鼓舞。
            接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光炫说,作为一名大学教师,自己特别关注报告中关于科技创新和高等教育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如同一条河流,基础研究是“上游”,决定着“中游”的技术创新和“下游”的技术推广。数学作为基础中的基础,特别能体现这一点。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有实际应用背景的理论问题,勇于创新,勇攀高峰,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助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天津市委会副主委、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说,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在新领域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深刻认识到,要实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飞猛进,加强基础研究是国之大计,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我们要胸怀“国之大者”,针对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等开展深入调研,在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上建言献策,大力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让基础研究的根扎得更深,科技创新的树开得更茂,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
            职业教育是制造业强国的重要基石,也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赵爱民表示,全国两会为国家新时代的发展绘就了蓝图,为我们指明了工作方向,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信心。我们将担负起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将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作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与完善学徒制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的优秀技能人才,为天津的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培养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多渠道增加幼儿园供给
            “努力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幼儿园,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宁河区教育局教育科科长赵晖表示,“宁河区教育局将继续从群众关切的学前教育领域难点问题入手,多渠道增加幼儿园学位供给,努力回应人民群众‘幼有善育’的期盼。2023年,我区将做好碧桂园幼儿园和红磡和院小区配套幼儿园委托管理项目,探索‘一园两制’及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新增普惠性学位720个,全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将达到85%以上,公办幼儿园学位占比保持在50%以上。”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
            “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让‘双减’政策落地生根,必须要加大对作业量控制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作业设计的质量。”针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等内容,河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段崇伟表示,“教研员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将‘进一步加强作业管理,提高作业设计水平’列为教研和师训的重点任务,围绕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层次性和个性化,深化作业设计专题性研究,提高学校教师设计作业能力,探索作业科学评价方式,促进学校完善作业教学全过程管理,提升区、校两级教研质量和教师专业素养。”
            让教师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天津市红桥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李宝君全程收看学习后,感动又振奋:“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通过若干数字凸显了5年来教育的新发展,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时,报告对今年工作重点进行擘画。作为管理者,我们要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党的二十大对教育的要求,完成好政府工作报告对教育提出的任务。以党建为引领,构建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以改革促管理,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加强培养培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让广大教师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实现
            听了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实现”的论述,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校长董彦旭心情非常激动:“我有三点深切体会,即‘增加劳动力供给的羊肠道’不再,‘提升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康庄路’铺开,‘促进社会公平的幸福梦’入怀。从免费教育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彰显了中央重视教育公平和惠民生的战略举措。尤其是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高中教育的普及与免费,对贫困生的免除学费与生活资助,是消除大规模贫困人口发生、阻断贫困代际循环的最优途径。”
            
        • 马里驻华大使一行来津调研职业教育 [ 03-08 ]

            马里共和国驻华大使迪迪埃·达科一行日前应邀到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天津红星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及相关企业进行交流访问。
            大使一行在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参加了关于马里鲁班工坊建设运营情况及持续推进的交流会。市教委副主任罗延安在会上表示,鲁班工坊是天津原创、首创并率先主导推动实施的职业教育国际知名品牌,是服务“一带一路”的具体措施。马里鲁班工坊作为非洲首个中医技术领域的鲁班工坊,致力于推广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与中医技术,同时也为马里输送和培养了大批医药技术人才,为马里人民健康服务。
            与会嘉宾就进一步推进鲁班工坊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交流。大使在发言中说,中马友谊源远流长,合作成果丰硕,鲁班工坊的建成进一步促进了中马在职业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此次访问交流既是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影响力的辐射和成果的转化,也是推进马里鲁班工坊更优质建设和更有效运营的重要契机,为鲁班工坊的后续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市教育两委召开2022年度机关和直属单位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会议 [ 03-07 ]

            近日,市教育两委召开2022年度机关和直属单位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论述,压紧压实管党治党责任,着力增强市教育两委机关和直属单位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及时查摆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堵点”“痛点”,找准“症结”开好“药方”,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为办好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市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孙志良主持会议并讲话。
            会前,机关和直属单位党组织书记进行了党建基础知识测试。会上,宣传处、职业教育处、中小学教育处、财务处等 4个机关处室党支部书记和第一中学、瑞景中学、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天津建筑工程学校等4个直属单位党组织书记进行了现场述职,孙志良进行现场点评;其他党组织书记进行书面述职,述职结束后进行民主测评,达到了查摆不足、红脸出汗、提高帮助、共同进步的目的。
            会议强调,市教育两委机关和直属单位各级党组织要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全面提高机关党建质量”的部署要求,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推动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奋力谱写新时代天津教育事业新篇章。
            
        • 市教育两委青年党员干部积极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 03-07 ]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大力开展文明机关创建工作,助力配合南开区开展文明城区创建,市教育两委青年党员干部日前深入周邓纪念馆和荣迁里社区,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活动过程中,青年党员干部在周邓纪念馆开展票务引导、人员疏散、扶老助幼、景点讲解等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中;在荣迁里社区开展卫生清整工作,着力清理了居民楼外墙、路面草丛和楼道小广告,让整个小区的环境面貌有了很大提升。
            此次活动充分展现了市教育两委青年党员干部的良好精神风貌,进一步密切了党员干部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受到了群众的认可。
            
        • 天津大学全国大学生环境资源模拟法庭大赛夺冠 [ 03-07 ]

            3月5日,2022年全国大学生环境资源模拟法庭大赛落下帷幕,天津大学法学院代表队脱颖而出,以优异成绩赢得全国冠军、荣获最高级别的特等奖,代表队成员樊嘉源荣获最佳选手奖,代表队作为辩护方获得决赛最佳文书奖。
            全国大学生环境资源模拟法庭大赛是全国高校法学专业学生的高级别赛事之一。本次大赛吸引了全国20多所高校参加,评委团由环境资源法领域的一线法官和律师组成。
            
        • 市教育两委召开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重要指示精神”座谈会 [ 03-06 ]

            3月4日上午,市教育两委召开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重要指示精神”座谈会,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市委有关要求,推动学雷锋活动不断走深走实,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市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孙志良出席会议并讲话。市教育两委、各区教育局、各直属学校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孙志良代表市教育两委对我市中小学广泛开展学雷锋活动取得的成效给予了肯定。他指出,近年来,各区、各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和平区朝阳里社区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推动雷锋精神在津沽大地上深深扎根,结出了累累硕果。他就全市中小学学习宣传践行雷锋精神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提高站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雷锋志愿服务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为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二是明确任务,准确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学习雷锋爱党爱国的坚定信念、助人为乐的宝贵品格、敬业奉献的高尚情操、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三是狠抓落实,确保雷锋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常态化长效化,把学雷锋活动与志愿服务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与劳动教育、研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动员和引导更多青少年学生投身志愿服务,将雷锋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
            会前,孙志良一行观摩了海河中学“弘扬雷锋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微型主题团日活动。会上,海河中学展示了“学雷锋微行动”活动。和平区教育局、西青区教育局、天津市实验小学、南开区中营小学、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等单位作了交流发言。
            
        • 第五届天津市学校戏曲美育大会举行 [ 03-06 ]

            3月3日,第五届天津市学校戏曲美育大会在戏剧博物馆大戏楼举行,我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美育工作者300余人出席大会。全市80余万名学生通过网络直播观看了大会。
            本届学校戏曲美育大会恰逢京剧表演艺术家、武生大师厉慧良先生诞辰100周年,大会特别选取天津京剧院新编原创历史剧《狄青》作为欣赏剧目。为全市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美育实践鉴赏课。该剧目以武生为主、集中展示武戏艺术,演出前,该剧主演、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黄齐峰以“守正创新,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为题讲述武生表演艺术,诠释京剧武打行腔之美。
            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学生中的活态传承,市教育两委统筹整合社会多方美育资源,推进美育课程与形式多样的美育实践相结合;为推进戏曲进校园工作,连续举办以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核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内容的戏曲美育大会。
            
        • 市委教育工委领导访企拓岗促就业 [ 03-06 ]

            日前,市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孙志良带队来到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调研走访活动,召开专题座谈会,深入了解企业用人需求,研究协调推进校企共建促就业工作举措。
            孙志良对西青区委、区政府和中芯国际长期以来给予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强调,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只有广大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高质量就业,才能真正将潜在的人才势能切实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能。市教育两委将坚定不移为用人单位与高校及毕业生之间搭建沟通交流平台,持续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提供一系列政策支撑和服务保障举措。
            此次调研走访,是市教育两委推动我市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的系列活动之一。下一步,全市各高校将根据统一部署,千方百计开拓更多就业创业岗位和机会,促进2023届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 教育,增进民生福祉的基础工程 [ 03-08 ]

            前所未有的战略定位,关涉全局的历史使命。
            党的二十大明确“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专门部署。
            新征程,新起点,新远航。
            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参加今年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认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势必要求实现从数量增长、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向质量提高、内涵发展的模式转变。
            围绕社会关注,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漳州市实验小学党委书记兰臻曾对26所乡村学校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却成了压在她心头的一块石头:一半以上学校未配齐、配足专任教师,部分教师一人要承担4门以上学科教学,专业素质有待提升、教师队伍不够稳定、教师结构老龄化等问题凸显……
            乡村教师队伍存在的短板让兰臻夜不能寐。2013年,她成立“漳州市兰臻名师工作室”。10年来,兰臻和团队通过建立导师制、项目制切实提升乡村教师的素质,截至2022年,开展送教下乡102场次,开办的“乡村种子教师”培训班培训了近900名乡村教师。
            辛苦和劳累换回的是乡村教师能力水平的提升,赢得的是农村家长对办学质量的信任,收获的是孩子们在教育提质下的可喜变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在补短板上下功夫,切实提高教育公平和质量。”兰臻有感而发。
            和兰臻一样,多位代表、委员认为,教育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两大重点任务谋篇布局。
            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狠抓教育质量,通过参与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真正实现教研一体、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攻关,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培养创新人才。焕然一新的育人模式,有效增强了学生核心竞争力。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说:“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应该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上下更大功夫。”
            “在实践教育公平的过程中,不能忽视残疾人这一群体。”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青联副主席魏新特别提醒。
            我国残疾人总数超8000万。魏新在调研中了解到,残疾人职业教育目前面临资源分散、区域差别明显、现有专业设置和课程标准不能更好满足需要等问题。他建议,政府、企业、学校等应形成合力,促进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提高残疾人大学生就业质量。
            回应群众呼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为了更好了解就业市场,全国政协委员、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在一年间奔波了数十家企业。郑亚莉注意到,“职校生的薪资待遇与本科生还是有差距的,就业市场上存在着职校生与本科生‘同岗不同薪’的现象”。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在校生超过2915万人,如果他们不满意,就谈不上整体实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22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专科层次高职院校设置的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部分专业,符合一定条件的,可以实施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郑亚莉说:“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将已经明确的政策落实落细,让职业本科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代表、委员们指出,在教育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的当下,啃“硬骨头”、抓“牛鼻子”成为关键与急迫所在。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应当成为教育战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不竭动力。
            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为例。全国人大代表、武汉纺织大学校长徐卫林注意到,虽然大多数新进教师获得了博士学位,但大部分是一毕业即到学校工作,缺乏到一线锻炼的机会。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实践能力不足,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生。
            怎么解决?唯有改革。“这涉及坚决破除‘唯论文’顽瘴痼疾问题。”徐卫林说,要彻底纠正高校、科研院所在职称评审中重论文轻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的导向,改进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成果支撑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效果。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同样注意到这个问题。由于评价标准不完善,教师能力与业绩难以准确衡量,一些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在人才培养上用的时间和精力不足,这让明东很担忧。他说:“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改革,释放教师队伍的教学和科研活力。在物质、精神、发展等方面丰富政策供给,有效提高教师队伍建设质量。”
            近10年来,教育系统坚持将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结合,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一些长期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破解,一大批基层改革创新的经验做法不断涌现。这也让代表、委员们更加坚定了抓住改革的“牛鼻子”,向建成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不断前进的信心。
            “改革是教育自身提升发展的方向与路径。教育必须不断探索顶层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的新路径,才能持续回应人民群众呼声,承担起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使命。”全国政协委员、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张运凯说。
            聚焦民生关切,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常年奋战在教育一线,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高级中学副校长黄花春跑遍了崇左大大小小的边境学校。
            今年,黄花春带着加快完善乡村学校课后延时服务体系的建议来到北京,希望在丰富课后服务的内容之外,还能充分利用闲置的村文化中心等场所,配备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书籍,为家长和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每年我都会及时倾听、了解师生们的困难、困惑和心愿,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在黄花春看来,创建阅读场所的事情虽小,却是很多边境地区农村学生和家长的强烈愿望。“把关系群众利益的关键小事做好,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一环。”黄花春说。
            代表、委员们表示,让教育成为增进民生福祉的载体,真正把教育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方能书写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答卷。
            作为一名来自民族地区中学的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副校长贺颖春对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感受深刻。目前,当地的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升至97.15%以上。“高中阶段教育的高水平普及和质量提高,有力遏制了优质生源外流,整体提升了肃南基础教育的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贺颖春说,“这不仅是对一线教师的鼓舞,也极大减轻了家长和学生的生活负担。教育成为增强人民幸福感的重要抓手。”
            在思索教育民生的普惠之道时,一些代表委员呼吁,要建起普惠性家校社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良好局面。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临沂北城小学校长张淑琴在调研中发现,家校社协同育人一直备受关注,对于如何厘清各自边界和职责,有不少教师还存在困惑。
            “家庭教育涉及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对于如何精准把握学生心理变化,如何处理好同家长、学生的关系,基层教师们困惑不少。”张淑琴建议,要加强顶层设计,畅通教师能力提升渠道,建立基层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专家资源库,在师范教育中加入更多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定期组织非师范类教师培训。
            “学校应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主动挖掘社会资源参与家庭教育。家长需强化‘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教师’的责任意识,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社会要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加强对全面育人的有效支持服务。”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局长王丽娟说。
        • 代表委员热议如何持续推进“双减” [ 03-08 ]

            “双减”,这场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变革,眼下正变得越发深刻,成效也更加显现。
            要打赢“双减”这场攻坚战,校内外如何持续发力,在“减”与“加”之间怎样拿捏,倍受两会代表、委员关注。
            做减法,缓解学生焦虑——改变“刷题式”学习
            作业多了,家长辅导作业“鸡飞狗跳”;作业少了,家长又焦虑、担心孩子“没吃饱”。“双减”后,学生作业负担显着减轻,但作业管理问题仍然困扰着教师、学生和家长。
            “作业是‘双减’政策落地的小切口,优化作业设计和布置,是撬动学校教育教学系统变革的关键环节。”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刘希娅说。
            刘希娅认为,作业设计和管理,首先要有科学的“作业观”。“作业设计不能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割裂开,应统筹课后服务时间,整体建构学校课程,立足学习方式转变、优化课堂教学,使作业成为教学的有效环节,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河南省郑州市是全国“双减”9个试点城市之一。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市教育局局长王丽娟介绍,郑州从区域层面推进作业设计的优化与管理,制定了全市中小学作业设计18条质量标准,发布了各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南,评选出中小学作业设计优秀案例300余个,为广大教师提供指导。
            如何让有着各种需求的学生“学足学好”,进一步增强学生、家长对学校的信心和安全感?夯实学校育人主体地位、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是关键。
            “被动的学习不但效率低下、增加孩子们的负担,而且极大地挫伤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利于他们终身主动可持续学习。”刘希娅建议,改变“填鸭式、灌输式、刷题式”学习,以学习方式系统变革为突破口,系统优化与学习相关的所有要素。
            重庆市谢家湾学校以“双减”为契机,深化多年小梅花课程改革实践探索,从学习目标到学习内容,从学习方法到学习节奏,都尽可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努力为每一个孩子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支持。
            除了作业设计、课程改革等内核话题外,一些代表还特别关注乡村学校减负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保定师范附属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王淑英则关心乡村学校在落实“双减”中面临的挑战。王淑英认为,与县城以上学校相比,乡村学校无论是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还是在办学经历、管理理念等方面都存在差距。
            王淑英建议,要对乡村薄弱学校进行引领,提升教师能力,进一步聚焦优质课堂,改变过去直接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点的做法,以提升乡村学生的综合素养。
            做加法,缓解家长焦虑——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在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的同时,学校提供课后服务,切实缓解家长焦虑。但学校在开展课后服务的过程中也面临人手不足、资源紧缺等问题。
            王丽娟介绍,为拓宽课后服务资源供给渠道,丰富学校课后服务形式和内容,郑州市教育局主动联合多部门探索实施课后服务“请进来”“走进去”的双进工程。
            “请进来”即邀请优秀党员、道德模范、行业标兵、退休专家等人到校参与课后服务,“走进去”即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有效发挥好图书馆、博物馆等公益场所的作用,充实课后服务形式。
            广大乡村学校在开展课后服务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王淑英在河北阜平调研发现,每所乡村学校都有百灵合唱团,基础设施建设有质的变化,农村最美的建筑是校园。因此,她建议,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建立“双减”支持中心或育人基地,为乡村学校提供更广泛的育人场所或课程;另一方面,设立乡村学校社会实践专项资金,保障乡村学校学生有机会走进这些场馆进行体验,从交通等方面给予专项经费补贴。
            “双减”后,学生的负担显着减轻了,但一些家长仍然比较焦虑。“双减”的落实是关联家校社等各方利益主体、推进协商共治的过程。
            “理念是关键。”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蔡家岗中学教师麻小娟建议,通过家长学校,在家校共育中转变教师、家长的育人理念,渗透培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今年初,教育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
            如何推动形成协同育人良好局面?王丽娟建议,要进一步明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职责定位。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要指导学校强化家校沟通,主动挖掘社会资源参与家庭教育,同时还要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组建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为各地各校开展家庭教育提供支持。
            做乘法,缓解教师焦虑——办好暖心贴心事
            今年两会,民进中央提交“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教师负担的提案”,建议对要求教师关注的公众号、网络平台以及需要教师参与完成的点赞、转发等工作进行全面清查,整合网络管理资源,减少教师参与频次,避免重复参与,这一建议在教师群体中引发强烈共鸣。
            “双减”政策实施以后,学校主体责任进一步强化,导致教师在校工作时间增加,工作负担、工作压力加大,教师减负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督学、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建议,根据发展实际和未来需要,重新核定中小学编制国家标准,并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满足中小学用人需求,解决大中型城市中小学人手不足的问题。
            “布置新任务要站在中小学教师的角度换位思考,成为真正的‘娘家人’。”刘林建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强化中小学教师工作量与岗位任务统筹协调机制,把住社会事务进校园的“入口关”,教育系统内部也要对布置给中小学的任务、事项再协调再优化,防止叠加效应。
            “乡村教师本身承担的教学工作量已超负荷,保障乡村教师的福利到位,可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服务意识。”王淑英建议,还应该将福利政策多向农村教师倾斜。
            在重庆谢家湾学校,学校为了提升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实施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课后服务课程的教学岗、巡视岗,由校内教师自主选择。
            在河南登封,该市投资700余万元在全市中小学推进实施“五小工程”,即小洗浴房、小洗衣房、小理发室、小健身房、小休憩室。通过为教师解决关键小事,激发基层教师投身“双减”的动力。
        • 两会内外热议党风政风、师德师风、校风学风建设一体推进 [ 03-08 ]

            教育系统的作风建设特点,决定了党风政风、师德师风、校风学风必须要一体谋划、推进。党风政风是引领,师德师风是示范,校风学风是保障。党风政风建设的成果之一,体现在良好师德师风、校风学风之上。党风政风、师德师风、校风学风建设一体推进有什么好思路、好举措?多位代表委员和专家纷纷建言献策。
            减负增效建设清正党风政风
            在一些地区,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成为压在一线教师和基层校长身上的负担。
            “有时上午通知让报材料,下午就让交。”某地小学校长张阳(化名)发现,一些跟学校主责主业关联并不紧密的任务、检查会影响学校正常的工作节奏,让部分教师疲于应对。
            近年来,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华南师范大学)每年都发布《我国中小学师德师风及建设现状调研报告》。部分教师在调研中反映,目前各种检查太多,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
            如何切实减轻基层负担?这需要持续深化“象牙塔”内官僚主义专项治理,持续整治教育领域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不正之风。因此,党风政风、师德师风、校风学风要一体推进,营造清廉的党风政风环境势在必行。其中,重点是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纠治“四风”尤其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师德师风要好,首先党风要正,政风要清。”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董洪川认为,要以优良党风政风引领师德师风,学校党政领导和广大教师首先要把立德树人放在心头。如果学校党风政风不清明,会对师德师风、校风学风造成负面影响。
            “让我们的青年教师少一点应酬。”全国政协委员、扬州大学副校长龚卫娟在两会上呼吁。她发现,一些青年教师内心不愿意,但迫于晋升压力、处理好人际关系等考量,不得不参加一些应酬性活动,这会消磨部分青年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专注教学、科研的热情。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科协主席吕国范建议,让数据多跑路,让科研人员少跑腿,解决评估检查多、填表多、会议多等问题。
            多元评价建设清正师德师风
            推动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是督促狠抓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落地落实,严肃查处师德违规问题,持续通报违规典型案例。同时,教育战线容不得“害群之马”,要深入落实教职工准入查询制度和从业禁止制度。
            但在部分地区,师德评价机制的主体、指标相对单一。《我国中小学师德师风及建设现状调研报告》建议,要鼓励教师、学生、家长、同事等多元参与,构建多主体、多层次的师德评价体系。
            “尽量减少评比打分,否则教师很多精力都花费在填表、评比上。教育是个漫长的过程,不断对比,部分教师就容易形成急功近利的思维。”董洪川强调,师德评比要更侧重于考察教师日常教学育人的言行。
            “强化约束和惩戒,是划出明确红线,但师德师风建设更应着力于正向引导、以德育德。”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部长王红认为,应倡导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的关怀型师德理念,增进教师以德育德的自觉性和内驱力。
            “教师收入提升,职业获得感强,对提升教师职业奉献度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王红强调说,对于少数地区拖欠或少发教师工资,相关部门也要进一步强化督导整改。同时,她建议,将师德师风的要求落实到教师准入的“入口关”,招聘时要关注考生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度。
            尽管偶有师德失范事件见诸媒体,龚卫娟表示:“师德师风问题只是个别问题,个别教师的道德败坏不能反映教师群体的整体状况。”
            “不能以偏概全。”董洪川呼吁社会各方力量,要多给教师撑腰,“把精力都投入在教学和学生上的教师,应受到尊敬、重用。要多挖掘宣传默默无闻、潜心教学的教师。”
            潜心研究建设清正校风学风
            今年两会期间,龚卫娟跟两位来自高校附属医院的全国政协委员交流,其中一位医生谈起招聘时表示,简历难以看出一名医生的医德医品,就怕招到能力强,但有学术不端等品德问题的医生。
            这位医生道出了校风学风常态化建设中的问题,很多高校把师德师风、校风学风考核贯穿到教师资格准入、招聘考核、职称评聘等环节,但在实施阶段遇到了“肠梗阻”。
            龚卫娟直指痛点:“归根结底,是因为目前学术不端行为没有全国联网,部分学校将本校教师学术不端事件当作‘家丑’,不愿外扬。这导致很多在学风上有污点的教师可以通过换学校的方式实现‘转身’。”
            在董洪川看来,高校学术不端是一个“灰犀牛”问题,一旦出现状况,将影响科技自立自强和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如何更好地整治学术不端?董洪川建议,要在评价体系顶层设计中,在给教师、科研人员充分放权的基础上,用好监督、制衡等机制。
            党风政风、师德师风、校风学风建设在一体推进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信息互通共享机制、联防联判联处机制。两会中,多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此建言,参照交通违法信息全国联网的做法,提出成立学术不端行为独立调查委员会、建立科研人员学术信用记录归档制度、将学术不端行为上传“云端”等建议。
            也有不少代表委员认为,如果“学术不端”是一域之难,浮躁之风主导的“评价体系”则是全局之症,解决之道需要“从全局谋划一域”。
            “很多人只想去摘低垂的桃子,而不愿意坐冷板凳,潜心攻克重点产业急需、周期较长的项目。”在科研项目、学术论文评审过程中,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工业大学激光工程研究院教授王璞发现,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风,如部分申报者一窝蜂地挤在容易出成果的热门领域和课题。
            董洪川认为,在国家奋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中,既需要一线教师和科研人员能够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又需要建立一个长效的评价体系。
            吕国范则建议,健全符合规律、导向鲜明的评价体系,侧重考察科研潜力,防止与短期论文、项目、获奖过度挂钩,着力培养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才。
            “要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独立牵头负责项目研究。”吕国范希望打破工作经历、职称、学历、年龄等限制,基于重大科研项目、重点产业需求,积极探索青年科技人才选拔制度,引导和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 “特色科学教师研修班”举办研修活动 [ 03-08 ]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指示精神,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合作,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提升行动计划,夯实高质量科学教育师资基础。3月6日下午,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科学传播局联合主办的“特色科学教师研修班”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怀柔园区迎来北京首期研修活动,50名初中理科教师走进力学所怀柔园区,开启一场为期5天的研修之旅。
            “特色科学教师研修班”旨在持续提升教师科学素养,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2023年计划在北京、上海、深圳、昆明等4个城市举办6期,其中,第一期研修已于今年2月在深圳举行。研修将高端科研资源与科学教育培训相结合,让科学教师了解前沿学科发展动态,加强科学教育实践能力,转变科学教育观念,通过提升教师科学素养提高科学教育质量。
            作为在北京举办的首期“特色科学教师研修班”,本期研修以“力学:从STEAM教育到重大工程应用”为主题。力学作为连接自然科学与工程实际的桥梁,具有重视数理基础、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应用结合等鲜明特点。研修班开篇报告以“讲述钱学森故事,学习钱学森精神”为题,为大家展现了我国老一辈科技工作者通过接续奋斗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力学所基于科学与基础教育融合方面的探索实践,设计了一系列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研修活动。未来几天,将通过科学家讲座、实验室参观考察、动手实践等方式,使学员开拓科学视野、提升科学思维和素养、优化科学教育方法。
            本期研修班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共同组织实施,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科学教学指导专家委员会提供支持。
            3月13日至3月30日,“特色科学教师研修班”还将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上海天文台、自动化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举办。每期研修支持50名中小学科学教师线下学习,同时,形成的课程资源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向全国中小学教师开放。
        • 教育,实现国富民强的磅礴力量 [ 03-07 ]

            新征程,新起点,新远航。
            在这个关乎强国的宏大叙事中,教育成为磅礴力量。这力量,与党同心,与国同频,与时同行。
            从党的二十大对教育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到今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时代课题,再到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作答时代之问,教育强国的蓝图正一步步转化为“实景图”。
            回答时代课题——教育量出现代化进度
            在党的二十大擘画的蓝图中,明确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
            “从历史上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抢占发展先机、赢得发展主动,关键取决于教育发展和国民素质水平。”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毛杰说。
            研究表明,人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GDP紧密相关。教育作为提升国民素质的主要途径,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强国崛起进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这样的共识存在于基础教育领域——
            “没有教育就没有科技、没有人才,何来强国?”在多年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党委书记张咏梅看来,万丈高楼平地起,教育是基石、是支撑。
            这样的共识存在于职业教育领域——
            “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类型教育,职业教育在推动我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过程中,扮演着‘关键先生’的角色。”全国人大代表、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杨德芹已持续5年为职业教育发声。在她看来,职业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度服务科教兴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利器。
            这样的共识存在于高等教育领域——
            全国人大代表、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认为,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
            无论是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还是建设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都需要建设教育强国作为基础支撑。
            教育,正按新的刻度丈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进度。
            成为关键力量——教育跑出创新加速度
            3月3日,天津大学。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一见面,就开门见山:“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发展。”
            的确,科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重构着我们的一切。
            在今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指出,要深刻认识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对教育变革提出的迫切要求,更好推动教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关键力量。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杨贤金指出,从世界范围来看,有70%以上的诺贝尔奖产生自各国高校;从国内看,高校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稳居2/3以上,承担着超过80%的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上述数据表明,国家科技创新与兴办教育、办好教育、办一流的教育是密切相关的,教育是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释放出澎湃的新动能。
            新动能出现在基础研究领域——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基础学科是科技创新的母机、战略安全的底牌、民族复兴的血脉。任何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是以基础学科为先导的。
            施大宁认为,基础研究的突破,第一,要有战略规划,需要大中小协同、需要整个科学体系协同;第二,要有宽松的氛围,特别是基础研究的评价;第三,要有开放的思维,放眼国际的广阔视野;第四,基础研究不单单是理工科的事,还要有文史哲等新文科的繁荣。
            新动能出现在关键领域——
            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说,取得更多从“0”到“1”的重大原始创新,攻克前沿引领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及颠覆性技术,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是“双一流”建设高校推动学科建设的重要目标。
            张荣给出了4点建议:一是主动对接国家科技战略布局;二是加大对基础学科长期稳定的支持;三是大力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四是建立适合基础学科发展的评价体系。
            新动能出现在协同创新领域——
            “发展和壮大我国的未来产业,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至关重要。”在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工大高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魏臻看来,实现高效的产业化,一是要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来源于市场需求的自主创新成果是转化率最高的;二是将企业、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紧密联合起来,打通研发链和产业链,深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高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性;三是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载体的建设,提升科技大市场服务能力。
            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创新是第一动力,一脉相承的传承与递进,这是中国实现弯道超车的“深层密码”。
            教育,正与科技、人才交叉融合,在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满足人民需求——教育提升百姓的幸福度
            2022年,我国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统计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2亿人,比上年减少85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增加1268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减少666万人。这表明,我国人口数量红利优势正在逐步衰退,如果没有人口质量红利触发第二次人口红利,我国经济增长将面临压力。
            如何应对这一人口趋势乃至社会结构、区域发展的深刻变革?代表委员们给出的答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
            “面对人口出生减少趋势,着眼长远确定教育发展战略。”毛杰说,河南作为中部省份、全国第一教育人口大省,教育体量大、底子薄、基础弱,生均占有教育资源少,短期内仍面临着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不足问题。
            毛杰说,这就要求我们应准确把握教育资源短期不足与长期可能过剩之间的矛盾,着眼长远科学规划教育资源配置,及时调整优化学校布局,着力构建符合人口变化趋势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教育,点石成金。”杨贤金说,即把人变为人才。高水平大学要持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人才优势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最大程度降低劳动力减少所带来的影响。
            “从理论上看,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决于全要素生产率。”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邹联克认为,全要素生产率决定着经济内涵型发展程度和潜在增长率高低,本质是技术、人才等要素质量和资源配置效率。特别是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从根本上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人才支持,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因此,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在一定程度上有力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不论是促进共同富裕,还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都需要实现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发展,通过发展高质量教育,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统一,更好汇聚起共同奋进的“人”的力量。
            教育,是有粘度的,在柔性的腾挪间,粘住了人的和谐、社会的稳定、区域的协调。
            坚持对外开放——教育迈出高水平合作的广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
            这一重要论断,张荣特别赞同:“开放合作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闭门造车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学。当今大学,谁能够在全球竞争合作中利用好世界一流的资源,提高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谁就能够取得先发优势,占领发展制高点。”
            张荣介绍,厦门大学因开放而起、因开放而兴,自建校伊始便带有独特的开放基因。近年来,厦门大学坚持开放办学、融通中外,发挥“海丝、海峡、海洋”的特色优势,不断完善立体开放式办学格局,全面提升学校的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
            与张荣一样感受到开放带来的红利的还有邹联克。他以贵州为例,5年来,贵州坚持开门办学,认真答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开放题”。坚持对外开放,借着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平台“东风”,构建以教育合作“领唱”、多行业多领域“合唱”的对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媒体、青少年交流一体的重要合作桥梁,为深化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助力中国—东盟共同体建设、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除了开放合作,也有代表委员看到了自信与定力。
            “教育担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要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方面持续发力,回答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何以中国’等时代命题,切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毛杰说,我们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保持战略定力,既要坚持教育对外开放,更要坚持自立自强,坚定不移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建设教育强国,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是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路径。
            教育,正携手不同大洲、不同肤色的人们,迈出命运与共的广度。
        •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引起师生热烈反响 [ 03-07 ]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纷纷表示,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持“四个面向”,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高质量教育支撑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江苏省教育厅第一时间安排“第一议题”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江涌表示,全省教育系统将紧盯“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任务不松劲,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凝聚着人民的心声,也饱含着群众的期盼。”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张晓宏说,作为大学校长,今后将更加注重办学治校鲜明的方向性、超前的引领性、整体的协同性,团结带领全校师生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扎实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交出让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放心、让江苏人民满意的新答卷。
            在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看来,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重要结合点,要更好地发挥高校科研主力军和成为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下好“先手棋”,下气力打造体系化、高层次科研人才培养平台,打好“培养牌”,探索建立与科研长周期相匹配的支持机制,引导科研人员攻坚克难,用好“指挥棒”。
            东南大学是以工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承担国家战略任务,坚定文化自信、树立科学理念、提升专业素养,努力以匠心铸精品,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建设。”该校党委书记左惟说。
            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袁国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令人备受鼓舞。“我们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养高层次人才,组建高水平科技队伍,在高端高质钢铁材料、短流程绿色化工艺和钢铁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协同创新,解决我国钢铁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产出具有自主原始创新的重大科研成果。”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审议时提出的“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的重要指示,引发了基础教育界的热烈反响。
            作为来自淮安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全国人大代表、新安小学校长张大冬当面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情况。
            “孩子们听说我要来北京参加全国两会,他们有许多心里话想对总书记说。”张大冬说,“总书记听到这里很高兴,让我给孩子们问好!”
            特别让张大冬印象深刻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教育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同时也不摒弃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
            张大冬表示,学校将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强烈的答卷意识,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在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上下更大功夫,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学习了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后,感到使命在心、责任在肩。”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王红艳说,基础教育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重要讲话精神,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持续发力,无论学科教学还是实践活动,都要善于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使之转变为教育自身的育人理念,更好服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培养出自信好少年。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教育局党委委员、富春七小校长章振乐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提醒我们,不忘本源才能开辟未来。富阳区一直以劳动教育为抓手,通过劳动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培养孩子们的自信。通过“新劳动教育”实践,在劳动中培养拥有“四个自信”的时代新人。
        • 代表委员热议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 03-07 ]

            两会教育热点话题调查显示,学生心理健康是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如何更好地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代表委员就此谈了他们的看法。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小视
            为更深入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今年,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泉州市晋光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曾旭晴在调研时走访了泉州市教育局、文明办等部门以及泉州安溪、南安等地10多所基层学校。她发现,“过去3年,受疫情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凸显,不少学生出现了网络依赖、亲子关系紧张等问题”。
            “孩子面对压力时缺乏有效疏解的方法,家长工作压力也大,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多,孩子有倾诉的欲望,却不能及时得到解答。”在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阜阳市政府副秘书长杨善竑看来,来自网络的负面影响和家庭亲子关系的压力,都在加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在近年的工作中,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临沂北城小学校长张淑琴发现,青少年心理问题低龄化倾向越来越突出。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很多样也很复杂,如疫情防控期间的压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给青少年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影响。”全国人大代表、河北保定一中校长王淑英表示,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应积极考虑如何整合各方资源,在提升调适能力、缓解升学压力、调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多帮助。
            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育教学
            在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教师孙晓颖看来,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长期性、滞后性的特点,加上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师资缺乏、课程不足等问题,都影响了心理健康工作的成效,“不少学校没有心理教师的编制,即便有专职教师,心理课的开设也较少,往往是等到学生出问题了才去疏解、干预”。
            调研中,张淑琴也发现,虽然中小学普遍建有心理咨询室,但专职心理教师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心理学专业出身的老师少,很多学科老师兼任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对此,张淑琴建议,要为学生规模超过1000人的学校配齐专职心理教师,并且在工作中注重对教师进行持续的心理健康培训。
            遏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上升势头,既需要“救火抢险”,又需要“防患于未然”。
            从关注特殊学生走向普惠每一名学生,在杨善竑看来,除了专职心理教师外,学校每一名教师都应该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等同于学科教育,要转变观念,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通过每一名教师的努力,及时关注和满足学生的发展性心理需求。”
            曾旭晴则认为,除了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还要大力加强学校心理教育课程建设。她提出,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时、课程标准和教材相对缺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上课难”的问题。
            “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与深化,应成为当前教育教学单位工作中高度重视的问题。”张忠凯建议,在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培训的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评价体系并加强考核。
            家校社合力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人工智能不仅可以应用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平台搭建,提升青少年心理筛查覆盖率和预警准确率,还可以帮助搭建医教互联互通的干预追踪闭环管理体系,建立绿色通道及转诊转介机制,实现分层分类的干预追踪。”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提出,用人工智能关怀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他呼吁更多企业和技术加入青少年“心育”这一重要工程中。
            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构筑起更全面、牢固的防护网,需要家校社协同推进、共同发力。
            在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副校长樊董伟看来,面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少家长存在不认可、不接纳的逃避现象。他建议,学校要积极与学生家长开展沟通,引导家长正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其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家长学校、家访和班级群等渠道,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
            针对心理专业服务供给不足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云南工商学院执行校长李孝轩认为,可以借鉴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支持开设心理学专业的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从供给端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
            围绕青少年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全国政协委员、洛阳理工学院副院长马珺建议,可以在政府的支持下,将“家校合作”扩展为“社区—家庭—学校联合”的工作模式,做到信息与资源共享,精准监测并帮扶有心理服务需求的学生。着眼于为学生和家庭提供好支持,马珺还建议,尽快将心理治疗和普通医院心理科的心理咨询有序纳入医保范围,或者针对学生群体实行心理治疗费用减免措施。
            “尽管学校是青少年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仅依靠学校就能完成的,我们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合作。”孙晓颖补充道。
        • 两会内外为劳动课提档升级建言献策 [ 03-07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从2022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劳动教育独立成课,升级为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程。各地各校多措并举,推动劳动课落地落实。
            从“有”到“优”,新时代的劳动课还应进一步提档升级,彰显育人价值。如何利用劳动课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培育专业化的劳动教师队伍?如何有效发挥评价对于劳动课的指挥棒作用?对此,多位代表委员和专家建言献策。
            内容升级:劳动教育不能只是简单劳动
            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然需要新时代的劳动者。学校开展的劳动课程显然不能仅局限于拔草、扫地等传统劳动内容,需引入新时代新技术、新工艺的劳动内容,为学生提供创造性的劳动机会。
            全国政协委员、洛阳理工学院副院长马珺提出,督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以全方位的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独立生活能力,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实践劳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没有前瞻性思考,就没有创造性行动。需要领头人和架构师,有效推动优质劳动创新资源共享。”全国人大代表、宁波镇海中学党委书记张咏梅认为,要坚持政府、学校、社会多方联动,综合施策。相关部门要统筹顶层设计,对学校劳动课程的创新发展进行整体布局,解决各学校方向不清、优势不明等问题。
            在张咏梅看来,学校在劳动创新方面的资源总归有限,须借助“外援”,联通各类社会资源尤其是高校资源,全力打造“农业+”“工业+”“科技+”“生态+”等多行业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张咏梅介绍,镇海中学借助“宁波市科技新苗”培养项目,通过和宁波高校、研究院所等科研基地结对,引导学生在基地进行创新劳动,在学生心田种下创新的幼苗。
            师资升级:劳动教育应尽快组建“正规军”
            体育教师兼职劳动教师,劳动课效果不佳;外聘有劳动特长的社会人员,却不能同学校的课时安排有效衔接……许多学校出现劳动教师缺乏、劳动教师构成单一、素养亟待提高等问题。这说明,专任劳动教师的缺口相当大。
            专任劳动教师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导力量和中坚力量。重庆市潼南区委教育工委委员,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总督学李毅认为,短期而言,各学校需要尽快构建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一方面鼓励现有劳动技能特长教师进行专业化转岗培训;另一方面成立劳动名师工作室,尽快培养一批劳动教育骨干教师。从长远看,关键在形成面向社会招录、公开遴选、与高校合作等引进专业化劳动教师的机制。
            “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对于劳动教师的培养亟待加强。”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刘希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不少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学生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如果能同职业院校加强衔接,选拔职校学生作为劳动教师,可为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更多专业技术人才。
            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直接承担着学生劳动教育实践锻炼的重任,但目前一些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存在师资不足、缺乏专任教师的问题,这让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眉山市青神中学副校长王晓梅十分忧心。为此,她建议配备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和后勤队伍,按一定比例配备事业编制教师和临聘人员。
            评价升级:全面考查学生劳动过程表现
            “我流汗了”“我出力了”……学生仅体验“打卡”而没有评价反馈,劳动课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而单纯依靠卷面评价、结果评价,则难以全面考查学生的劳动过程表现。
            “推动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评价。”刘希娅介绍,为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激励作用,谢家湾学校建立了以“劳动学业评价+劳动综合素质评价”为核心的评价内容,不仅关注学生劳动技能的习得,更关注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劳动品质的发展。
            如何让评价“指挥棒”更凸显学生在劳动过程的表现?张咏梅认为,评价应重点考查学生“做中学”和“做中思”两方面的内容。“做中学”即学校根据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适时安排劳动项目,诸如服务劳动、科技劳动、公益劳动等,让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得到实时展现。“做中思”即考查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发挥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收获持续性的过程性反馈。
            在张咏梅看来,教师、学生、家长作为劳动教育评价的主体,要协同配合。劳动教育评价首先要求教师精心陪伴,才能给予学生准确及时的评价反馈。其次,劳动教育评价离不开学生亲力亲为,要引导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展现自我管理水平和自觉劳动意识,体会劳动的快乐。劳动教育评价还离不开家庭的后备支持。赋予家庭评价权,提高家长对劳动教育意义的认知,实现从“从0到1”的根本性转变。
            “推进劳动教育,可以常态化开展评比。”李毅提出,结合劳动教育周(月),先后开展特色项目、典型案例、优质课例、微视频、优秀工作者、劳动小能手等评比活动,及时总结劳动教育工作的典型做法和先进经验,大力表彰宣传劳动教育工作中涌现的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营造良好氛围。